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作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写作,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它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知识与技巧,逐步做到能说善写,养成作文习惯,形成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旗帜鲜明地号召: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过度发掘课文的人文内涵转向重视学生的语言习得,要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方面上来。特级教师殷光黎老师曾提出:"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的确,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更要聚焦语言形式,学会表达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做到习得并发展学生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面对学生的作文现状,教师应从阅读入手,让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引领下,感悟文字,学会表达;在课外阅读的引领下丰富语言,期盼表达;引领学生阅读生活,丰富灵感,热爱表达。  相似文献   

4.
培养能积累语言和熟练运用语言的人是语文教学最终的任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用好文本,准确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避免作文难度大而导致学生怕写甚至厌恶写,作文的训练要有梯度地进行,可分为词句模仿训练、段落模仿训练、表达顺序模仿训练、表达技巧模仿训练、想象文写作训练和读后感写作训练六个阶段。由易到难,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我们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小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模仿教材语言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既是必考内容,同时又集中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沟通技巧与表达运用能力,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新课标对写作提出了更为明确地要求,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写作教学时,应改变传统教学低效的现状,实现教学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吸收、理解;作文教学是让学生表达运用,语言的吸收和表达、理解和运用是相互作用的。本文探索了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对语言的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相对于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作文实在难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更真实地表达呢?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激发写作兴趣,善于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抒发真情实感。如何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0.
作文的积累     
学语文难,教语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语文的综合性一直摆在那儿,而实践性需要教师好好地去落实,教学生语言的运用。然而,如何设计好问题,聚焦习作表达技巧呢?笔者从"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找到了答案,为人物描写的表达把准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促使学生把全部心智投入其中,可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情感因素,引导通过语言情境的想象和感受、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为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参与,尽量地将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揣摩.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自由表达,减少对习作的种种束缚,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写作因素,把写作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真正贯彻新课标提出的"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是一个人思想、情感、语言的综合训练。一篇好的作文,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缜密的逻辑和娴熟的表达技巧。为此,必须从小训练学生作文技巧,培养、提高作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作文密不可分。阅读是作文的根,是作文的基础。通过阅读,能提高思想认识,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促进作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因此,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的练习。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严格把握分寸,针对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认识能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起步阶段做起,循序渐进,实实在在地教好作文,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做好准备,让学生先学后写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学习"的概念,它的特征是先学后教",学"是核心",教"是关键。作文教学更应先学后教。这里的"学"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明确习作的要求,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如果是写人或写景的习作,应注重细节描写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巾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写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显然告诉我们要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和学生言语学习的特点,构建相对完整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整体把握语言、重点理解语言、选择积累语言,到运用表达语言的过程,最大  相似文献   

18.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形式,它是由传统的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并从语言积累、写作特点的角度细研文本,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语言都非常优美。这些优美的课文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有效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写作训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辨析比照、吟诵咀嚼、联想模仿等,让学生在解开言语表达密码的基础上,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