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施的故事,诞生于那段"生聚教训"的经典历史中。从顾盼生辉的浣纱女,到变身吴宫妃,关于西施的这一部分隐秘计谋,越人不会在自己的史书中记载。故纸堆里的这位美人,身影始终模糊。大凡"美人计"中主角,都不会留下一个好的名声,西施缘何在历代都成为一个例外?千百年来,西施的传说令人津津乐道无穷期,她的形象,渐渐借由文学的想象空间和细节描写,不断地被丰富,成为了一份珍贵的越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浙江人民创造了千姿百态、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经过一年的征集、评审,2020年5月首批共20项"浙江文化印记"在杭州诞生。按照历史时序排列,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分别是: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杭嘉湖丝绸、青瓷、西施传说、绍兴黄酒、天台山、《兰亭序》、京杭大运河浙江段、  相似文献   

3.
正在阅读海飞过往的作品时,总能发觉他在脉络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写"烧脑"的小说架构,不仅是融合推理、言情、家国等元素,亦是以细致的方式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怀。浙籍小说家海飞新作《战春秋》的人物中心不再同以往作品一般聚焦于男性角色,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描摹女性谍者的形象,像里面出现的西施、郑旦等人,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众所周知,西施是越国用来迷惑吴王夫差的  相似文献   

4.
正西施的故乡诸暨每年推出西施故里美食节,除了这道西施舌外,还有西施豆腐、西施醉月、西施藕、西施虾仁等,一道道菜点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古越遗风。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豆腐是颇有些可联想的,占女人的便宜叫作"吃豆腐",而女人如果卖起豆腐来,多会被冠以"豆腐西施"之名。豆腐与西施沾上边,是因为有"西施豆腐"这道菜肴在先。据说,西施不但美貌非凡,而且也心灵手巧,擅长烹饪,曾以故乡诸暨盛产的葛粉调制豆腐羹,因其鲜美可口,邻里竞相仿制,称之为"西施豆腐"。  相似文献   

5.
"非遗"普查是判断民间传说当代之命运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初的新一轮北京市"非遗"普查中,民间故事在"乡民社会"中依然流传如旧,然20世纪80年代学者确认的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却已无闻;民间传说则在"市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驱动力并形成若干传说群。古都传统下的北京传说显示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宫廷和贵族文化的影响及其延续,二是五方杂处的都市群体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市井文化的兴盛,三是北方多民族融合带来的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北京传说以史事传说、人物传说和名胜古迹传说为主体,而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宗教传说在这里比较少见。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历史人物,宫廷建筑、庙宇塔寺、园林景观等文化遗存以及种种史事,对于相对比较闲适的市井群体而言,比那些从事田野耕作的农民群体,更能激发出诗意的记忆和联想。北京传说以深厚的历史感、纯正的文学韵味、平民意识等与京派文化相通;京派文化的精髓或来自于民间传说。由于传说和故事大体上靠群体口传,杰出的传承者鲜见,因而被相对轻视,故而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进行分类保护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李金镛传奇     
在大兴安岭的漠河县有个地名叫金沟,人称老金沟.提起老金沟人们会想到一百多年前的漠河金矿,会想到有关"黄金之路"和"胭脂沟"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中都涉及到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李金镛.关于李金镛的传奇故事在这漠北边塞流传广泛,人们称他李知府、李青天,还曾经建有李公嗣.  相似文献   

7.
西施故里行     
诸暨市——越国古都,西施故里。 这里有条美丽的浣江,静静地流淌着,她似乎在诉说中国历史上古越春秋的故事,她见证着世世代代暨阳女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2013年新春时节,笔者来到这里探访西施故里的昨天与今天。  相似文献   

8.
从发生学上考察,殷商时期三星堆青铜面具的铸造与历史传说有某种渊源关系。就构成模式看,青铜面具与有关传说都起源于仪式化的再生模式;其设计铸造,本于祖先崇拜时期以神祖为中心的历史传说。三星堆千里眼造型,与蚕丛目纵的历史传说相互印证,彰显了三星堆艺术文化的人性与神性。  相似文献   

9.
正木兰传说是流传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民间传说,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兰传说的内容主要基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忠孝精神的重要载体。木兰传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1976年出版的《女勇士》而引起美国读者的普遍关注。随后,迪士尼公司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将木兰传说两次搬上银幕。在美剧《童话镇》第二季中,木兰同西方经典童话人物一起成为了故事主角,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木兰传说实现了在美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10.
一种叫"掉渣烧饼"的土家族烧饼从武汉火到上海,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全国,制造了一个无声的土家族"超女"创富传奇故事。这种小吃的创始人据传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人冠以"烧饼西施""烧饼皇后"的名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她靠传授技术和收取加盟费就淘到了上百万元。开一家烧饼店的最大固定资产就是一台价值3000元左右的电烤炉,最大的无形资产就是一个几乎公开的所谓调味料配方,加工技术也非常简单。这种烧饼2  相似文献   

11.
李乔 《文化学刊》2010,(3):62-66
历史剧表现历史人物,首先必须要对所要表现的人物有个基本的历史定位,或曰整体的历史评价,剧中表现这一人物时的基调,是不能离开这一基本的历史定位亦即整体的历史评价的。影视是不可以轻易搬演"否定性历史人物"的善迹的,如果确有需要,也必须取高度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艾珺 《文化学刊》2014,(1):174-182
<正>汉语的"元"是"初""始"之意,"旦"谓"日子",合称"元旦"则指"初始的日子",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中国传统的元旦向指夏历正月初一,传说源起于三皇五帝的"五帝"之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氏的颛顼,迄今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周江鸿 《文化交流》2016,(11):71-73
正2016年清明时节,第十八届"神奇丝路,美丽新市"蚕花庙会在浙江德清拉开序幕,这一古老而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蚕俗节庆活动长盛不衰,令人叹为观止。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先恐后"轧蚕花、抢蚕花",人人喜形于色,场面热闹火爆。古往今来,遂成为了春天里一出脍炙人口的江南蚕乡大戏。相传,越国范蠡大夫携美女西施途经新市,遇见一群采桑女。善良的西施将花篮里的鲜花分送给大家,祈佑蚕事  相似文献   

14.
平民没有历史。在历史这个舞台能"走几步"的都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我涉猎的学问中,最势利的以我之见就是"历史"。它宁愿把江洋大盗、土匪流氓请进自己的殿堂,也不会为平民百姓在旮旯里放一个马扎。就连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如"历史"一样势利,多情的媚眼总是抛给帝王和英豪,其次便是才子佳人。偶尔有人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也都被打入"小说"之类。小说在清朝前乃下里巴人之作,是市井俗人看的闲书,算不上"主流文化"。对老百姓的艺术形象从来都缺少写实的现实主义塑造,有几个形象也都搅到了半是神话半是传说的故事之中。比如董永的老婆七仙女,就一半是人,一半是仙;许仙的老婆白娘子,也一半是人,一半是妖。大多作品中市井百姓的老婆都是一些脸谱化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的多宝佛塔,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昊天塔"。这一俗名的产生,与杨家将骨殖的传说有关。史籍中记载的昊天塔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昊天寺旧址,与杨家并无渊源。民间将昊天塔想象成忠烈杨家骨殖安放之所,多因元杂剧及《杨家府演义》等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后又将"昊天塔"这一称谓附会给良乡多宝佛塔。在历史流传中,传说与史实的错位不断被强化,并在不断的历史书写中,成为民间认同的文化信仰,而真实的历史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被引视角探究近20年有关中国民间传说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CNKI所获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高被引论文的发表高峰期是2000—2005年;民间传说研究呈现跨学科特色,研究热点集中在传说与历史、族群记忆,文化审美研究,都市传说和学术史等方面。近20年民间传说研究虽在研究视角及范式有所突破,出现了“传说动力学”范式,但仍然存在学术共同体不稳定、研究范式较单一、传说研究质量与丰富的传说资源不匹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朱洪,1957年出生,安庆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劳动大学哲学系,中共党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评为教授,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8年至2017年担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安庆师范大学教授、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特例——毛泽东、刘少奇、  相似文献   

18.
"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历时3年。此文对精品工程和美术大展的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进行精辟评析,对展出的作品作了简明到位的诠释,特别是为艺术家深入历史、深入生活,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艺术化表达的可贵创作精神热情赞许,这是一篇凝练扎实的艺术札记。  相似文献   

19.
历史积淀深制作工艺强 茅台酒有着悠远的工艺、质量和地域品牌起源.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酒的最早的溯源,既有"洒星始酒""上皇兴酒"的典故,又有"仪狄作醪""杜康酿酒"的传说.人类酿酒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而我国既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首创用酒曲发酵酿造粮食酒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2,(1):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恶搞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一些人电影电视、网络随笔、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商业广告等方式对诸多的文化经典、历史人物、词语文字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演绎。"文化新论"和"文化新品"犹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其进行篡改,实际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