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李仲元无疑是一位色彩丰富的人物。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史学家,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形成了他精谨、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洞烛幽微的观察、发现能力。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气格高雅的诗赋和颇具建树的文物研究成果,毫无逊色地跻身于全国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之列。他的书法作品是他人格与修养、见解与学识、才气与品位、气魄与心胸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可谓气象正大、情辞并茂、壮美可观,真正进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文化之境。  相似文献   

2.
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书法 ,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 ,并且很多重大问题必须借助于文化的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答案。继《唐人书法与文化》之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王元军博士的新著《六朝书法与文化》(2 0 0 2年 1 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是这方面的又一尝试之作。本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六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书法与士人的生活风尚 ,书法世家与社会文化生态、属吏与书法、寒人之崛起与书法、道教佛教与书法关系等问题 ,还就产生书法形式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作了研究。六朝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  相似文献   

3.
陈治国 《职业圈》2014,(21):48-48
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文明程度。文物承载了国家的历史,也是现代人们了解以前的时代甚至是远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工具。文物有很多分类:按时间分类、按质地分类、按来源分类、按价值分类、按社会属性分类,从这些分类就可以看出如果要了解以前朝代的发展,熟知文物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意味着文物的所有者需要很细心同时又要非常有爱心的保护这些文物,不让这些文物受到不该有的破坏。本文从相关部门加强对非国有文物所有人的思想教育和将工作联系实际,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文物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不可移动文物风险事件频发,保险作为风险预防与补偿的有效机制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基于传统可保性理论阐述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保性难题,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两个角度论证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可保性,为中国不可移动文物保险提供理论前提。其次,从中国文物保护体制的制度惯性、文物保护领域中保险市场对政府的依赖关系、保险机制参与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准公共属性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发展不可移动文物保险应由政府主导的原因。最后,具体阐述了政府主导发展不可移动文物保险的路径: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险法律建设、加强政府政策性支持与制度性保障、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的保险运行的新模式和政府主导推进不可移动文物风险预测与评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3D扫描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式的文物三维保护模式,它能够迅速捕捉并记录文物的体貌特征与结构信息,并将各类数据归纳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字模型,在文物的资料保存、数据检索、状况监测和虚拟展示等方面意义非凡,特别是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3D扫描打印技术的出现,不仅切实提高了文物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夯实了文物价值研究和科学化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了技法、审美到精神丰富的内容。汉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对中国书法文字字形演化和书写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字势"、"笔意"、"形势"等形成了书法的形象基础。书法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精神象征性,形成了"书如其人"的艺术理论,突出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汉末至魏晋二百余年是中国书法由古拙向"新妍"渐变,奠定以王羲之为宗的书法审美体系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玄学发展成为一门容纳儒学、道学、刑学、名学等思想,成为热点思潮的时期。玄学的兴起与发展为书法审美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这二百余年间,书论成为书法与玄学之间的桥梁,在历经钟繇、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不断融合发展完善后,王羲之"尚意"书法理论体系终于形成。可以说,以玄学为意识形态基调的魏晋社会,造就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新妍"面貌;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又以其在书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促进了魏晋玄学理念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8.
书法教育贯穿中国古代的整个教育过程,书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唐代书法确立了书法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唐代书法教学也成为后世教学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烟台市是文物资源大市,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旅游产业发达,支撑要素丰富,市场前景广阔。据此,笔者认为,应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着力发展文物博览业,开发相关文物复制品和文物旅游纪念产品,充分发挥文物鉴定功能,增加文物资源的社会服务项目,以期为烟台市文物资源产业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木习 《文化交流》2010,(12):10-11
杜旭平从小就喜爱书法,牢记父辈“颜筋柳骨”之说,百练不厌地临摹颜柳帖,从小夯实了书法功底。后来他成了部队军官,依然利用一切时间在书法的天地里奔驰不息。1991年转业到省级机关后,仍然乐此不疲,书法才华日渐显露,艺术风格日趋成熟。他博纳诸家之长,又融入自己的审美观点,形成了气势沉雄、清冷道劲、溢满阳刚之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2013年5月20日,海内外闻名的我国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故乡、宁波市鄞州区迎来了"中国书法之乡"的荣誉称号,第一届沙孟海书法艺术节同时开幕,中国书协领导将此评价为"近年来全国书法界的一项盛事"。书法之乡人才辈出书法艺术在鄞州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史料记载,鄞州大地上先后出现过南宋四家之一张即之;元代翰林书风中  相似文献   

12.
9月20日,日本著名女书法家南鹤溪率领百余人的大型书法访华团,在西湖美术馆举行"西泠印社、日本天溪会书法交流展",梁平波、沈祖伦、陆国灏、马以芝、郭仲选、刘江等领导和书法名家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应本刊约请,著名作家叶文玲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孙过庭《书谱》作为书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一直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颂。不仅孙过庭书法创作理论对后世书法理论发展起到转折作用,而且其自身的书法艺术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此外,《书谱》之中还包含深刻的书法学习思想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书法学习的根本、书法学习的本源和书法学习的要点三个方面,概括孙过庭的书学思想,以期为书法学习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近年来不断出土大量文物,馆藏文物已超千万件,但有相当部分破损严重,而我国从事专业文物修复的人才较少,修复力量严重不足。文物修复任重而道远,培养专业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时不我待。本文针对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培养的难题,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周勋君 《文化学刊》2009,(2):190-191
在关注和思考当前的书法现象时,人们一直有一个困惑,这个困惑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理论家借鉴西方艺术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式分析,他们的分析使从前许多模糊不清的东西变得比较清晰,使我们看到了书法中某些精微和确切的东西,对历史上书法构成的原理有了一个具体的、可以把握的轮廓。  相似文献   

16.
《职业圈》2012,(34):90-90
方建勋,浙江淳安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北京大学美学博士。以书法篆刻创作与教学为业,兼作理论研究。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全国书法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  相似文献   

17.
国学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包含内容多样,涵盖知识全面,是我国的文化精髓。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中一个特有的门类,是汉字书写形式的升华。所以学习国学通书法之道是书法学习的一个门径,可为书法寻得理论支撑、创新之道,帮助学习者领悟书法之妙,良好的国学涵养可以使书法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8.
纸质文物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但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出现了各种残缺或被破坏的现象。为了恢复纸质文物原貌,为历史研究提供有力的实物证据,修复纸质文物就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传统的纸质文物,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纸质文物修复的现状及技术,只有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是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效途径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是展示和储存文物的专场,而文物作为记录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来实现与历史的沟通,与时代的交流。博物馆文物管理作为保存历史文物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文明的宣导,满足人们对历史探索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下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改革策略:建全文物管理体制,细化文物管理的措施,提高文物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20.
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与改革开放前沿地,革命历史丰富厚重,拥有大量革命文物资源。该文通过全面梳理广东革命文物资源的价值特征与基本概况,系统剖析当前广东在开展革命文物系统保护、文旅融合、红色传承等方面的工作现状,发现广东革命文物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涉及革命文物调查标准不够统一、保护利用顶层规划仍有欠缺、集中连片工作力度不够突出、文旅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等。该文基于问题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策略,重点围绕夯实基础、顶层设计、片区保护、联动发展、文化传承等层面,以期为广东革命文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