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大陆,清末民初的"外江戏"(广东汉剧)剧本已经十分稀见,而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等处,还存留着为数可观的早期"外江戏"剧本(抄本)。搜集和研究这批剧本,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立项的初衷。然而彻底研究这批剧本必然涉及以下问题:清代几种"外江戏"之间的关系,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的关系,"外江戏"的源头和流传路线,"外江戏"对广东地方戏如粤剧的影响等等。本期刊出的几篇论文,企  相似文献   

2.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10):153-154
影视剧本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就"出戏"与"凑戏"来讲,多数人却并不熟悉。笔者在分析和体会近期典型影视剧的基础上,提出了"出戏"与"凑戏"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概括和解释。希望通过对"出戏"与"凑戏"的解读给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所助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你不觉得革命戏也很摇滚乃至朋克吗?它们都对旧形式有破坏力,具有相当的改革精神。它们都是极端的表现形式,情感都是热烈的,仇恨的,你死我活的。它们的文化意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巫觋文化在唐代政治与民间社会均占有一席之地。李唐王室一方面尊道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受胡族内亚性的影响,使得巫觋屡见于职官制中。唐前期以武则天、韦后为代表的宫廷女性利用巫术弥补参政劣势,国家政权中的巫风盛极一时。至后期,儒学的复兴致使巫术在中央层面的生存空间渐受挤压,日益堕入民间,成为唐宋之际思想变革的一大面相。巫觋在地方社会扮演着诸多角色,他们在努力开拓活动空间的同时,仍须面对世俗政权的不断干预。  相似文献   

5.
一、成绩参加了几届国家图书奖的评选,对我国当前美术出版物的出版有这样一个总体印象,那就是:选题方面能够从整体文化格局考虑,以文化战略眼光选材。具体体现在: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一批重要的艺术类图书,推出了几项重大的出版工程,如《中国美术全集》和美术分类全集;向世界推出一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巨匠,比如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林风眠等当代最有影响的美术家的书画全集已陆续出版,有的已在国家图书奖中获得荣誉奖。为什么说这些图书的出版具有文化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呢?不久前,我看到一位作家的一段话,大意是说他过…  相似文献   

6.
主角是互联网的媒体,对于报社而言,其编辑部位居中枢地位,总编辑统领一切,以新闻价值为纲:而在网站,销售部是中枢核心,CEO总裁一切,用利润和数字说话。  相似文献   

7.
8.
受到西方汉学的影响,中国近十年的艺术史研究已愈来愈趋向于社会史与观念史的研究,以至于历史学者常常向艺术史学者发问:艺术史研究的学科边界与特性在哪里?无论是图像学的研究还是社会史的研究,大多只关心艺术品的母题及其意义,对于其形式与风格大多漠不关心,很多艺术史研究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未能展示他们作为艺术品研究专家的特殊技巧,甚至对基本的审美判断也丧失了兴趣.  相似文献   

9.
王研霞 《编辑之友》2021,(1):93-101
农村妇女以崭新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革命建设时期.中央苏区作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解放与动员妇女的工作上具有方式方法的独特性,体现为以报刊为载体的宣传绘画对妇女的文化教育与革命信息的传递.就叙事内容而言,宣传画主要展现以女性为核心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为运用简朴的绘画手法来建构具有再现性与象征性的女性形象,同时借助与宣传画中其他图像的组合,实现空间图像的故事表征、语义明晰、秩序建构与时间延续,观者能够通过感知图像进而产生"出位之思".苏区报刊宣传画中的女性图像叙事属于空间叙事,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跨媒介叙事,是空间叙事维度的时间性延展.  相似文献   

10.
【导读】图像与历史的关系是艺术史研究发展以来的重要论题,既有对图像本体的专注时期,也有对历史因素的偏重阶段。20世纪以来,哈斯克尔等侧重“如何交代出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平衡关系”,从历史“在场者”古物出发,探析其原始图像、再生图像和衍生图像,亦是图史关系的一次现实反思与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从《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到《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以下简为《文化演绎中的图像》),学者姚玳玫一直在努力探索与实践的是,如何对文学作品与包括了摄影、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作品这两者,通过精细解读的方式来建立起某种有关近现代文化的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孙思 《兰台世界》2015,(6):66-67
近些年来,随着辽代墓葬的不断发掘,很多契丹民族留下的乐舞图像和文字资料逐渐被世人所知,尤其是契丹的乐舞图为我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吴桂香 《大观周刊》2012,(40):190-19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更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图像档案管理已成为各个应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数字图像数量与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这些图像档案变得至关重要。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佼佼者,在图像处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为图像档案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卷积神经网络概述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一种擅长于分析处理二维数字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人脸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