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既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同时还是异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日文译本与中文译本的具体译文进行分析,基于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macher提出的自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概念,探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译本和日译本在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时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余利霞 《职业圈》2008,(29):203-204
文章主要通过结构主义理论对海明威的作品“AVery Short Story”进行分析,批判了他一贯标榜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表述风格。实际上,他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女性的藐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通过结构主义理论对海明威的作品"AVery Shorts Story"进行分析,批判了他一贯标榜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表述风格.实际上,他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女性的藐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2010,(8):81-81
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当年在驻开封的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他不但会汉语,而且喜爱中国文学,看过一些《聊斋志异》之类的作品。那时翻译家曹靖华也在这个部队里,他们相识了。王希礼请曹靖华给他介绍新文学作品,曹靖华就给他介绍了《阿Q正传》。  相似文献   

5.
一家子全“玩”陶艺 虽然生活在太湖边的小县城浙江长兴雉城,但青年陶艺家钱樟法却常有上海、杭州、南京及国外喜欢陶艺、紫砂人士的拜访,一些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也常邀请他参加。就在去年5月,他应邀向在日本举行的2008年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寄去了作品《溪水源源》;接着又收到9月在西安举行的第43届国际陶艺协会大会的参会邀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首次举行的大会,钱樟法的作品通过筛选将参加“精品”展……  相似文献   

6.
回家的感觉     
芮嗣文现在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第一位美籍研究生.很小的时候,他就迷上了中国,迷上了中国的古老文化.他喜欢看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的功夫片,他想到中国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原文。1992年还在纽约上大学的他,利用暑假到中国来学汉语。“那两个月,我和中国学生同吃同住,感觉妙极了”。他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成  相似文献   

7.
《微神》是老舍小说中非常特别的作品。很多人最初读的时候,都会产生惊异:“咦!老舍还写过这样的小说呀和!”这一印象不是随便得出的。因为,老舍平常不专写爱情题材的小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而《微神》却是地地道道的爱情故事,与老舍许多作品不同,这是一。二是《微神》的写法特别。老舍绝大多数作品是写实主义的,像《猫城记》那种象征讽喻性的作品只属于个别事例。而这篇《微神》,却作了许多新的探索,比《猫城记》还走得远些,它是带有较多现代主义色彩,有些笔墨甚至相当费解的作品。这两点加在一起,就给人新鲜的感觉,异常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赵菲 《文化交流》2004,(2):46-48
浙江京剧团在杭州演出儿童京歌剧》,青少年们争相观看,盛况空前。此剧犹如一把神秘的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的爱心之门,也打开了京剧的广阔市场,还将在各地巡演200场!《孔雀翎》是导演兼主要演员翁国生继《寻太阳》《寒号鸟》之后在舞台上谱写的又一首动人的歌,也是他艺术人生的一次升华!从高峰垂直坠下舞台有启幕、闭幕,人生有高峰、低谷。1994年演出昆曲儿童剧《寻太阳》应该是翁国生人生的一个高峰。翁国生在舞台上演绎寻太阳的英雄少年,饰演少年保亻叔,唱做俱佳,获得文化部全国儿童剧大赛“表演一等奖”。此后他又在北京演出艺术专场,获得…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作品的顶峰制作,不仅在于其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更在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艺术造诣。《聊斋志异》蕴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中涉及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的学者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未能遵循"知人论世"的古训,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他为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自然的心迹     
已故艺术史论家、评论家穆孝天先生曾 在数年前为李定华所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强者的心迹》中这样评论李定华和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诸如《银色的夜、灰色的梦》、《少年漫话》、《夜游太虚》、《黄山岗之恋》、《高原情话》等,无不寄托了他的少年时代、当年在淮北农村插队的回忆和对贫瘠黄土地的感慨。其间,虽然痛苦多于甜美,甚至毫无甜美可言,但毕竟还是在时代的激流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他的  相似文献   

13.
近日,尧一的长篇神话小说《绿太阳》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尧一是九十年代闯入文坛的一匹黑马,是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其作品散见于全国许多家杂志、报.刊,并被多种选本选栽,迄今共获各类文学奖10多项。曾出版童谣集《生态童谣环保歌》。长篇小说《绿太阳》图文并茂,雄浑大气,构思巧妙,曾获“绿我中华”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正40岁的她和姜文"夫唱妇随",还做起了制片人姜文新片《邪不压正》7月热映。这部很有姜文风格的作品,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但大部分人对周韵饰演的"北平第一裁缝"关巧红都是好感满满,她的原型是替父报仇的民国奇女子施剑翘,也是彭于晏饰演的男主角李天然的精神导师。片中的周韵浑身散发着既成熟又清新的魅力,40岁了依旧少女感十足。而对温州女人周韵而言,这次在《邪不压正》中,她还有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东欧戏剧陆续进入中国,它与英美戏剧差异巨大。东欧戏剧继承与革新了来自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与契诃夫一脉的演剧体系,一直走在艺术先锋和探索的前沿。来自波兰的剧场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他的多部作品都曾进入中国——《假面·玛丽莲》《伐木》《英雄广场》,去年他还根据史铁生的作品改编上演了《酗酒者莫非》;波兰杨·克拉特导演的《人民公敌》、立陶宛OKT剧院奥斯卡·科尔苏  相似文献   

16.
《职业圈》2014,(16):114-115
他的作品很好的把东西方文化、宗教以及艺术完美的结合,用油画描绘传统佛教题材,淋漓尽致地融汇和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并搭建了东西方文化艺术沟通的桥梁。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先生对吴轲阳的作品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超越自我,领悟神圣,中西合璧,古今贯通,这就是吴轲阳佛教作品表达的意蕴,体现的追求。他的作品把人们带入了一种禅意的玄境,以其独特的绘画手笔和洒脱的气势开启了似已尘封的心灵之窗,展现了颇为罕见的古朴而新颖之精神洞天,让入会有参禅悟道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当代黑色喜剧之才,冯尼古特的作品常以科幻为媒介,以黑色幽默为写作手法,以实现针砭时弊的效果。他笔下的人物行为怪诞,麻木不仁,他笔下的世界荒谬出奇、支离破碎,体现了他对科学、道德、人性、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和关切。文本试分析《猫的摇篮》中的互文手法,证明互文在构建与深化小说主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期望读者能养成互文性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思考小说文本与其他种类文本的深层次关系,增强文学理解力,扩大前文本积累。  相似文献   

18.
父亲喜欢藏书,写过一篇关于藏书的散文《舱前明月枕边书》,最早刊登在宁波晚报的副刊上,获了藏书征文一等奖,后又被评为该年度宁波市副刊作品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展出了,引起了轰动。此时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作为毕业创作,这是他在西藏深入生活半年后的作品。组画包括7幅作品:《母与子》、《进城》、《进城》之二、《康巴汉子》、《朝圣》、《牧羊女》和《洗发女》。实际上,陈丹青所描绘的都是藏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从一对藏族夫妇背着吃奶的孩子进城,到一群粗犷的藏族康巴汉子;从虔诚的朝圣五体投地的情景,到藏族爱情的直露表白。  相似文献   

20.
如今,在中国的读书界,无论少长,恐怕没有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其实,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声名远扬。6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在《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上读到过他翻译的《佛本生故事》。那时候,人虽然奇穷,但一本杂志五角钱,只要想读,还是买得起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杂志尽管已经破损,却一直存留下来。我在当时还喜欢阅读报纸副刊,自然常读到他的散文,有的文章至今还收藏在当年的剪报集中。先生何许人也?我根据常识判断,他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散文家。我还知道他是《世界文学》的编委,但不晓得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