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但也有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今人对仁的解释,似有不同见解。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就是人的“真情实感”(《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章,《三松堂全集》P130),即心理情感,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分析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入手,阐述了各自的审美取向在其服装领域的不同影响.以中西不同风格不同设计的传统服装为例,体现出"真"与"善"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是六朝著名的笔记小品,其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从中可以考见汉魏以来名士通过思想对话促进文学批评的情状,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他们通过对话调和儒道,解放思想。文学批评的现实品格与机锋活跃,都是对话之产物。更重要的是,它使两汉思想与文学批评定于一尊的情况得到改变,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话传统。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该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在描写人物、环境上的手法,将意识流思维代入小说中,不仅使小说中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故事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典型性和特性,使小说焕然一新,成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何和平 《文化学刊》2023,(10):202-205
笔者以敦煌《论语》的经文为研究对象,以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四·群经类论语之属》为底本,以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为校本,以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为参校,并以传世的版刻《论语》及诸家校记为佐证,发现:1.敦煌《论语》未有定本,写卷异文较多,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同义字、避讳字、讹字、羡字、夺字、乙字九种,可据此管窥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2.敦煌《论语》的校记已出,但以敦煌写卷《论语》为基础,以传世版刻《论语》为辅助,既可互证张氏校记之已言,亦可补注张氏校记之未言,尤其是乙字与同义虚字(词)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西方传统中对论辩或论争的研究为参照,考察<论语>中孔子对于言的态度以及对论辩的态度,并分析<论语>中的某些言语方式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这一研究将为中西思想传统中的哲学论辩比较研究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一书是明末散文坛的集大成之作,其反映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示了晚明文人至精至美的品饮之境。本文对《陶庵梦忆》中描写的茶叶、茶水、茶具、茶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明代茶文化的美学意趣,其醇香淡雅之茶、清轻甘冽之水、素简精致之具及超然脱俗之人都揭示出明代士人简素自然的艺术审美内涵,且这种审美倾向源于他们自我心性的解放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理雅各出任牛津大学汉语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讲》,标志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牛津大学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英国汉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演讲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们研究理雅各汉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19世纪英国汉学和欧洲汉学的珍贵文献。本文以理雅各的就职演讲词为研究对象,解读演讲的主要内容,探讨理雅各的汉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辩证思维——读《论语子罕》末章随笔孙玉章一孔子捍卫辩证思维在《论语子罕》末章的一首古诗中,使我从反面见到了我国古代辩证思维传统的辉煌。这首古诗文是: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诗的主旨,是以委婉的诗句来反对辩证的思维方式,称辩证思...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497年,孔子在众弟子的簇拥下,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诗论》第23号简对于《鹿鸣》一诗的评论,主要是对于《鹿鸣》乐曲意境的分析。简文"《鹿》以乐………",意谓《鹿鸣》作为配乐之诗如何。以下的简文则主要是对于这首乐曲意境的具体阐述。简文可以和文献记载互证,为认识孔子的诗乐观提供了新的证据,不仅如此,还为复原《鹿鸣》古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无为"是老子对社会尤其统治者提出的愿望甚至要求,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依据。首先,"无为"基于老子对最高范畴"道"的理解,涉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其次,"动静""强弱""荣辱"等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加强了对"无为"主张的确认;最后,东周社会大变革时代,秩序混乱,老子面对各种纷争,对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提出"无为"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4):185-189
<正>魏猛克(1911-1984)漫画鲁迅,开始在《论语》杂志。1933年6月1日出版的第18期《论语》上,有一幅漫画引起读者注意:画面上高尔基和鲁迅站在一起,一个高大,一个矮小,画下标题:《鲁迅与高尔基》。漫画的作者魏猛克,原名魏干松,笔名另有猛克、克、孟克等,湖南长沙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他一边画画,一边开始文学创作,写的短评、随笔发表在《曼陀罗》(一个他自办的小刊  相似文献   

15.
神学家巴尔塔萨(Balthasar)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他认为宗教艺术审美是宗教艺术与宗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艺术形式对宗教精神的承载。壮族民间信仰姆六甲通过花的宗教象征体现出社会演变背后壮族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性的世俗化人间。本文以西方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来解读东方姆六甲神话嬗变的宗教审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6.
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身心合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兼容的。本文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以探讨魏晋士人体现的身体意识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始于孔子的儒家文化已传承了2 500余年,虽也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却始终支撑着中华文明不竭于世。一种文化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绝非偶然,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有"道"。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将殷商时期就有的本只是一种职业的"儒"赋予了"道"的内涵,彻底改变了传统"儒"的形象,使之成为孔子群体中的士或君子,即后世所称的儒家。  相似文献   

18.
陈烁 《文化学刊》2016,(4):101-103
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除了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将从色彩、材质和样式三方面分析彭丽媛的服饰,品味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学习思想,以"见贤思齐"为切入点,一方面追溯孔子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性、修己安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探究儒家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从而阐发孔子的学习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易》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易》是"六经之首",是儒家的核心经典,道教的发展史中也产生了很多与《周易》相关的著作。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在内容和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历代对《周易》的解读也有观点性的不同。正是由于《周易》在儒家和道教的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局限于《周易》究竟应属何家的争论,而是把《周易》作为连接点,将儒家与道教的思想放在平等的位置,从中探究儒道思想的不同和儒道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