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的主题思想、行文风格、写作艺术以及跟全书其他各回的关联,结合新发现的《〈儒林外史〉题辞》来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断定《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并非他人窜入,而是出自吴敬梓本人之手。  相似文献   

2.
婚姻礼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与遗忘。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方面来探讨畲族的婚姻礼俗,不仅可以揭示出该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撰写《〈儒林外史〉研究史》是为了辨章学术,述往思来。评述历来《儒林外史》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儒林外史》经验的论著,必须对《儒林外史》有相当研究,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证《儒林外史》中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赵雪斋的人物原型是姚莹,并以两人为中心,考察他们周边的人物原型,指出蘧公孙祖父蘧祐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祖父李天祜,蘧公孙父亲蘧景玉的人物原型是李本宣的父亲李弘永;而与赵雪斋交往密切的胡三公子,其人物原型是王材振。通过对这些人物原型的考察,我们可以加深对《儒林外史》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的理解,譬如《儒林外史》塑造的人物形象涉及吴敬梓“朋友圈”的问题;在时空处理上,作者采取空间挪移的方式来构建地域场景,并有时间明暗的问题;在素材处理上,采取删繁就简与虚实相映的手法。  相似文献   

5.
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这一区域苗族人民如今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接触频繁和深入,其婚俗文化发生了变迁。该文目的是探析松桃苗族婚俗变迁的原因,对传统婚姻形式、婚姻程序、婚礼程序和当前的婚姻形式、婚礼程序、婚礼形式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将传统与现代婚俗进行比较,从而呈现出婚俗文化的变迁。苗族的婚姻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出民族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这是内部发展和外部文化交流的结果。该文探析变迁的相关影响,促进苗族婚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围城》是钱钟书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围城》中的讽刺艺术,通过讽刺,作者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是一篇极具讽刺性的长篇小说。本文主要分析了《围城》这部长篇小说的讽刺艺术,即通过讽刺来揭露社会弊病,引导读者阅读并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婚姻的变迁,具体地表现在恋爱方式、婚礼仪式以及结婚消费等方面。从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的转变、彩礼内容、婚礼方式,以及“随份子”的钱数,再到结婚消费的内容的变化,大致反映了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8.
很多学者认为《儒林外史》辛辣犀利,失却了"温柔敦厚"的中庸传统,实际上却散发着统一和谐的美学意蕴。悲剧与喜剧意蕴交织融合,全书的结构、语言、人物形象,以及由景物渲染出的意境,都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正近年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儒林外史》的研究受到学术界比较多的关注。2012年,三联书店出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商伟先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作者认为,《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笔法展现了士林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儒林外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此后,笔者关于宁楷《〈儒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于宁楷和吴烺、戴翼子、严长明等人交游、唱和的考察,以及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考索可知,《修洁堂初稿》中的《捣衣》《观猎》《谒卞忠贞公墓》《赠严东友四首(其四)》《〈五声反切正均〉序》等诗文的写作时间都在乾隆十八年(1753)之后,郑志良先生所认定的《修洁堂初稿》应成书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观点难以成立。《修洁堂初稿》的成书时间应在吴敬梓去世之后。此外,《〈儒林外史〉题辞》实际上就是对于"幽榜"一回的"题辞",因此在对于人物的选取、品评、态度,乃至先后顺序等方面都与"幽榜"保持一致。在《〈儒林外史〉题辞》、"幽榜"一回以及宁楷其他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宁楷便是"幽榜"一回的增补者。  相似文献   

11.
李广田作为乡土文学作家,其散文创作主题大多是民间风俗、人文风情,以及故乡风景。他的作品充斥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质朴,看似用词简单平实,但每一处都经过了精雕细琢。他在《画廊集》中收录了大量以赞美自然风光和抒写乡土情怀为主题的经典散文,如《野店》《画廊》《秋雨》《黄昏》等,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和大量的景色描写,寓情于景,使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于故土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同时,《画廊集》还包含了许多对于人物的描写,如《记问渠君》一篇反映了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及底层劳苦人民的艰辛与无奈。而《画廊集》饱含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以及对自然风情的赞美和热爱,是现代散文殿堂中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画廊。  相似文献   

12.
岑大利 《文化学刊》2009,(3):113-119
清代的饮酒礼俗既沿袭了汉族人的饮酒礼俗,又具有满族人饮酒的特点。这些饮酒礼俗是封建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尊卑等级地位,而且也维系了家庭内部的关系以及家庭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我们透过这一社会现象,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清代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胥吏文化对《水浒传》的人物构成、主题思想及故事模式等层面的渗透,意在说明作为中世纪英雄传奇的《水浒传》,其世情化描写之所以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跟其人物构成向着诸如胥吏阶层等更具世俗性的社会群体下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逻辑关系。而类似林冲等人物之所以被成功塑造为艺术典型,《水浒传》之所以被称为世代累积型小说的典范作品,亦可由此得到多个层面的较为确凿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小说《红楼梦》可称得上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除家族兴衰、人物生死外,更是反映了衣食住行、人情冷暖、贫富贵贱、世道变迁等社会百态。仅就艺术论,《红楼梦》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涉及诗文、建筑、戏曲、烹饪、服饰、音乐、书法、杂艺等,林林总总,令读者目不暇接,因而具有无穷的魅力。不过,作者在进行构思写作的过程中,涉及面虽广,但对于建筑的描写同样是浓墨重彩。这部小说中的建筑渗透着中华传统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该文总结出,《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最主要的文化内质可以归结为4个方面:其一,主次分明的礼制思想;其二,对称性的艺术;其三,含蓄曲折的建筑表达;其四,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萧云仙本事根据新文献可以确定为李畝。将笔者发现的李畝在桌子山之战和署理大通卫前后的诸多史料,与传记和小说相对照,可以证明吴敬梓笔下战争描写并非凭空臆造。而结合《提督杨凯传》的记载,又可以发现吴敬梓对两场战争的起因、过程与结果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剪裁与改写。吴敬梓笔下的萧云仙和汤镇台故事无意呈现真实的战争,而是要表现战争中将领们的现实遭遇与人生困境,表达对"兵农礼乐"治国方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分别作为中国与英国著名的小说代表,以当时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借助艺术的笔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价值观进行评判。这两部小说在社会选材以及人物刻画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今后的阅读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是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但看问题全面,既要看到科举制度不好的一面,社会黑暗,考场昏聩,到处都有不公平的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科举制度让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改变自己甚至是家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渊源。本文以《红楼梦》的神话背景和梦境描写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表现的佛教文化渊源及内涵。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歌中,在人们熟知的蒋士铨《京师乐府词十六首》之三《象声》以外,还有不少描写"象声"与"口技"的作品,为我们考察口技这门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些诗歌作品本身,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都值得我们予以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