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子湖畔,风光旖旎;杭州城里,采茶歌飞。5月17日晚,在杭州市胜利剧院,我们欣喜观看到了一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这出戏由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演出,曾荣获江西省2008年文艺繁荣工程优秀剧目奖,这次代表江西地方戏赴杭州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  相似文献   

2.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理想与追求。儒家处世从“修身”做起,最终目的是实现国治、天下平,以促进九州和平为己任。和平作为当今时代国际社会的主题,具有极高的探索意义,该文从儒家“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思想出发,梳理儒家崇尚和平的思想精髓,并分别探讨其对当今国际社会的价值意义,期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属于中国特色的儒家和平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3.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政治思想文献,是国家建设、政党建设、维护世界文明和平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展现,也是新时期我们开展对外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最主要思想来源和行动指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并加以践行。  相似文献   

5.
李永新 《文化学刊》2013,(4):139-148
方言文化是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宁远方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浓厚的巫文化遗风,强烈的宗族意识,粗朴的乡土风格,官话和平话混合的方言名称。  相似文献   

6.
<正>在外交部新闻司于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国家主要新闻网站负责人座谈会(2014年秋)上,述者以欧洲新闻传播学界的两大新兴研究领域——"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与"和平式新闻报道理念"为例,提出媒体应在新闻真实性及维护地区和平的原则下,积极、正面、理性地报道地区事务,有效地为纷争或冲突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使和平理念深入人心。这一见解引起东盟主要新闻网站与会代表的激烈  相似文献   

7.
围屋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赣南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特别是赣南的龙南县,因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为赣南“围都”。“围都”声名鹊起围屋是客家先民们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晋末之乱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话语之一。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探索创新而来,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强调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安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好和平发展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可以从其理念基础、话语内涵及相关实践入手,以更好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使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话语,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是我国最鲜亮的底色。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是先进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资源优势的分析与挖掘,基于5W模式深入思考数字化技术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从增强时效意识、整合意识、传播意识、创新意识与互融意识5个方面深入探寻数字化赋能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期以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化保护开展落实、打造苏区红色资源数字平台、打造全媒矩阵扩大传播声量、深耕优质内容提升引领活力、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冷战时期结束之后,民族问题日显突出,世界不少地区的民族争端时起。以至前苏联内战、波黑冲突,这些残酷的现实多么令渴望和平的人们痛心。因而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各民族怎样才能平等共处,共创美丽的家园,共同去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摆  相似文献   

11.
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农俗文化是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云南本地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云南普洱地区主要围绕茶山、林地、水稻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由茶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边地文化。基于普洱地区多民族农业习俗的“农俗文化”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茶俗、养生习俗、稻作习俗、建造筑物习俗、吉祥文化和特色民俗活动6个部分,该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功能性、工艺性和文化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继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追求命运与共、维护国际秩序、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国作为,在此基础上,和平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叙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了“共同现代化”的核心阐释。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充分挖掘中国和平发展历史、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和中西方和平发展价值观的对话,从共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共话三个维度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促成共同现代化发展格局。在国际传播的身份建构中,中国以特色和平发展话语体系做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将构建国际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倡导各国同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耕平台化的跨国公共领域做全球现代化治理的参与者,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轶 《对外大传播》2010,(10):27-28
"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于7月1日至1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地区展开,这是中国特种部队营区第一次敞开大门接受外军驻训。此次活动旨在促进中巴两军务实交流与合作,提高联合反恐作战能力,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中国国防部组织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同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当下的国际舆论场中,党的国际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距,探讨如何做好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国际传播工作应重点讲好辩证唯物主义如何指导党的实践,同时通过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传播移动化和社交化、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效果评估工作等着力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位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茂县城,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无限的发展前景。在地震灾害中茂县等羌族城市受损严重,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工作。通过对羌族地区中心城市茂县传统文化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为其城市开发建设提供思路。根据城市自身的历史资源和由此生长出来的发展战略,确定具有延续性的城市建设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民族体育文化是现阶段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集健心、健身以及健智功能于一体,民族体育有其独特的特色,吸引了广大的民众参与进来,对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赣南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传承策略,从而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最近,由北京与拉萨的电视工作者们共同创作完成了一部极具特色的20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这部电视剧艺术地反映出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必然。《拉萨往事》是一部较全面反映那个时代藏族风俗民情、历史风貌与社会变迁的电视剧作品。  相似文献   

18.
特色经济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选择,在新疆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仅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文章主要阐述特色经济对发展新疆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新疆特色经济的现实依据,并提出了发展新疆特色经济,实现新疆民族经济的新的增长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等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可以拉近"四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区缩影。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红色文化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几种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努力学好"四史",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0.
赣南红色精神是共产党人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以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代表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红色文化的精神体现。该文在指出当代部分大学生精神文化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为推动赣南红色文化与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高校可以结合赣南红色文化中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做好大学生的“三全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