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含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含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行为在先秦时代具有特殊性,其行为方式,并不是先秦时代君子人格的典范形态,所以,后代学者认为,屈原有"小人儒"的倾向,而背离"君子儒"人格.本文通过屈原行为与孔子行为的对比,以及对屈原行为产生原因的考察,讨论了圣人人格与屈原人格的差异,并把庄子和屈原进行对比,发见庄子人格与圣人人格的一致性.文章以此说明先秦君子人格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人格美理想即是君子,其人格美内涵主要是浩然之气、勤于思而敏于行与尽名分、反躬自省等方面,本文相应地从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大儒梁漱溟与儒家人格美理想的对应性,从而确证梁漱溟正是儒家所谓的君子,其言其行体现的正是君子风范。  相似文献   

4.
艾珺 《文化学刊》2014,(2):185-187
<正>清石成金《传家宝》篆刻"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印文语出明代哲学家王艮《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或言之,快乐是由于学习,学习在于学习之乐;不快乐则非学习,不学习谈何快乐。与古人对话,学习古人智慧,是人生一大快乐。故而,曾国藩的"君子三乐",首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其次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和"勤劳而后憩息"。  相似文献   

5.
始于孔子的儒家文化已传承了2 500余年,虽也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却始终支撑着中华文明不竭于世。一种文化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绝非偶然,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有"道"。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将殷商时期就有的本只是一种职业的"儒"赋予了"道"的内涵,彻底改变了传统"儒"的形象,使之成为孔子群体中的士或君子,即后世所称的儒家。  相似文献   

6.
正君子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经典,后经孔子改造与设计、孔子后学的充实而成为象征仁礼兼备、修己安人、"慎独"而"中庸"、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南宋以后,孔氏后人南迁入衢,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物化象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文化,君子思想由此在三衢大地生根发芽,为当地礼仪人文教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衢州的"人文有礼",是今天"衢州有礼"的思想活水。  相似文献   

7.
服饰最初是遮羞御寒的物品,随着人类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具有社会审美功能的符号。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其诸多章节都涉及对服饰的讨论。《雍也》篇里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审美理想,并提取出服饰之"文"与服饰之"质"的关系命题,由此将服饰的审美理想由外在的形式深化到伦理道德层次上的"尽善尽美"。从《论语》一书可窥探出孔子对服饰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其伦理化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规律与目的对应,形成了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与超循环生态的大道与公理一致,形成了网络生态辩证法。网络生态辩证法,是中国传统的中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融合与发展,它规约人类之思,提升生态文化;规约人类之行,发展生态文明;规约生态美学的研究,使之形成新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主席在今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催人奋发。我们学习“讲话”思工作,越学越思越感到对外宣传工作责任重大,越学越思越感到要围绕开放抓外宣,抓好外宣促开放,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围绕开放抓外宣,抓好外宣促开放是高举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学习思想,以"见贤思齐"为切入点,一方面追溯孔子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性、修己安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探究儒家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从而阐发孔子的学习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战国至汉初的学术史上,孟子、公羊家、穀梁家先师以及董仲舒、司马迁等儒士通过对孔子"作《春秋》"一事的不断塑造,奠定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经典地位及其"史中取义"的文本阅读方式。而刘歆则试图重建《春秋》学的学理体系:他淡化孔子与《春秋》之间的"作者"关系,将《春秋》重新置入三代以来的史籍传统中;又尝试从历学角度重建《春秋》的义例体系;在处理"六艺"内部关系时,刘歆将《易》学与《春秋》学相配,建立起一种新的"天人之学"。《春秋》学的性质、阅读方式至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西汉传统《春秋》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了解刘歆《春秋》学的内在学理体系与解经方法,是我们理解两汉之际这场重要学术转型事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问”,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问学生”,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不同,却贯穿着共同的精神与智慧:一是把教学方法化为“问学”之法,二是为师之道与问学之法的合一。这正是当代教育的缺陷,也是教育改革的入口。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早已超出国界,国际上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孔子关于仁学的理论对我国及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孔子的"爱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受到中西方有识之士的赞许。研究孔子的"亲""仁"学理论,对正确认识孔子及其观点,弘扬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最开始指的是当政者,发号施令者,后来逐渐被赋予道德内涵。"道"与"德"两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其实是两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范畴。"道"既是君子为人处事原则之中总结和抽象出的规律性范畴,又是君子立身立德的终极根据。而"德"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之中的道德纲目,又是君子自身的善心善性以及价值取向的体现,其最终指向的是对"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辩证思维——读《论语子罕》末章随笔孙玉章一孔子捍卫辩证思维在《论语子罕》末章的一首古诗中,使我从反面见到了我国古代辩证思维传统的辉煌。这首古诗文是: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诗的主旨,是以委婉的诗句来反对辩证的思维方式,称辩证思...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篇当时的浙江,现在讲起来实在是人文鼎盛。大致可以把这些人纳入"浙东学派"的核心: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他们基本生活在宁波、绍兴一带……"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这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黄宗羲把它用到了自己最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主席在今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催人奋发。我们学习“讲话”思工作,越学越思越感到对外宣传工作责任重大,越学越思越感到要围绕开放抓外宣,抓好外宣促开放,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1,(4):98-98
黄前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质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质论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一观念,君子人格是中国文质论思想的原型。自汉代起,治道文质论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薛金福 《职业圈》2012,(1):52-5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的意思。孔子将“和”作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和睦,小人附和。 中庸之道的本意并不反对暴力,有时候必须用暴力来到达中庸。但是中庸之道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极为兴盛,因而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实际上遵循人道,并用“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中庸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