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话语分析也在不断发展,学术界对多模态语料进行了话语分析。中美政治漫画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多模态语篇,一般以杂志与报纸等形式出现,它在当前时代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分别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对此,笔者从多模态话语概念出发,论述如何判断多模态话语,中美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最后对中美政治漫画的多模态话语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侯裕英 《文化学刊》2022,(9):172-175
以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2021年全国低碳日宣传海报进行全面的解读,阐释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在公益宣传海报整体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并发现2021年全国低碳日的四幅公益宣传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并重,通过海报中人物元素、颜色使用、视角、取景方式和文字样式等多种静态模态联合构建静态语篇的意义,向全民传递低碳发展理念。通过研究发现静态语篇仅限于两种模态,意义传达效果不如动态语篇,若想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应结合其他模态推动动态公益宣传海报的研究与创作。  相似文献   

3.
赵瑶瑶 《文化学刊》2023,(5):165-168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语言上,人类话语正变得越来越多模态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多模态理论去分析广告、电影、网页和图片等,Kress和van Leeuwen在1996年提出了视觉语法,这是一个用于图像分析的社会符号学框架。电影海报属于多模态文本,它的特点是将文字、图片、颜色和空间布局等各种符号系统融为一体。本研究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解读电影《天生一对》的海报,探讨该海报中的多种模态是如何共建完整语篇的,给读者一个海报分析的新视角,从而对海报的设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跨文化培养是促进学习者跨文化能力提高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国际人才,除了良好的外语能力,更需要具备跨文化背景下所需的文化知识、交际技能和较强的跨文化适应性。该文以多模态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以跨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多模态培养模式,设计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路径,从而为学习者增强跨文化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话语的参与,不仅改革了传统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也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提升了自己的执教能力。为了详细地阐释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及其相关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简述"多模态话语"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Forceville等学者将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这对我们的认知、艺术审美及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影响。因此,该文聚焦墨西哥的儿童绘本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作为理论框架,以4本墨西哥经典儿童绘本为研究语料,探究墨西哥儿童绘本中隐喻表征的意义构建,研究其蕴含的多模态隐喻类型,理解绘本中的各种模态所要传达的隐喻意义,从而更好地解读墨西哥儿童文学与民族文化,同时为我国的绘本创作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对于英文电影字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与外语教学两大领域,以模态视角探讨字幕对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认知效能的实证研究较少。在简介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以综合性路径实证研究双模态字幕对英文电影内容理解与词汇识别两大维度的效能。实验数据以T检验法配对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双模态字幕对英文电影内容理解有积极效能,受试者理解有字幕电影比无字幕电影正确率高。然而,基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双模态字幕对受试者词汇识别没有显著性认知效能。  相似文献   

8.
口语诗属于现代诗的一个分支,从其诞生到现在,已成为诗坛的新主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Sarah Kay的口语诗Point B进行多模态意义建构。研究重点是利用视频标注软件ELAN对口语诗中的文本、音韵特征和手势进行分层标注和统计,从而分析文字模态的概念、人际、语篇功能及视觉模态的分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听觉与视觉模态的相互配合、协同能更好地解读作者想要传达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跨国界、跨文化的话语传播出现两种对立现象:一方面,表达民族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话语难以被理解、甚至产生误解与冲突,像中国在国际社会遭遇"有理说不出"的困境;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草根话语"又能跨越国界、获得全球草根的认同和模仿,像风靡全球的表情包。去年底英国《牛津词典》评选出2015"年度热词",这个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词汇,而是一个"笑哭了"的表情。中国"帝吧远征FB"事件(百度李毅吧网友"出征"脸  相似文献   

10.
多模态元话语是引导听话人去组织、分类、解释、评价和反映篇章所传达信息的一套机制,具有关心听话人的对话性质,表现出明显的互文性。高级日语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型学习,学生"教师"不能及时关心受众,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和对话。本文应用多模态元话语的对话本质,针对演讲、授课、辩论的不同性质提出相应的言语元话语和非言语元话语使用策略,倡导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引入多模态元话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视频广告运用多模态相互协调作用构建了一系列隐喻场景,不同的隐喻场景采用多种意向勾连源域和目标域,以此生成劝说性质的广告语篇。同步暗示和意外填充图示插槽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视频广告的两种表征方式,它使得广告的隐喻场景得以被受众解构并还原成文本意义,实现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将语篇重新定义,把同一个语篇中的多种模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多种符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该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为主要理论框架,以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西山草堂图》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画中由绘画发出的视觉行为和由题诗发出的言语行为二者交汇后形成的多模态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基于Kress和Leeuwen的视觉语法,选取两家中美教育科技独角兽企业,对其文字模态以图像模态进行分析并对比,从文化角度剖析多模态话语不同之处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的网页在再现意义的背景、互动意义的距离以及构图意义的框架上均有不同,借助Hofstede的文化维度分析得出儒家动力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产生多模态话语差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1,(2):123-123
张忠华在《江苏大学学报僻主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它主要解决德育是什么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转化论、主体发展论、适应论与超越论、自由论、沟通论、养成人道德品质的社会活动论、实践论、体验论等多种德育本质观。客观评价这些德育本质观,科学厘定德育概念,把握德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性,揭示出德育本质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对当今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改革具有重大价值。德育本质研究还存在着概念混乱,本质与目的、过程、功能、途径、特征等概念相混淆等问题。区分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创办于1843年,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该杂志以新闻、评论和分析见长。它对世界微观和宏观经济的报道及分析,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的新闻评论文章,常是各国政要和工商界高级人士的必读内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以及媒体行业的快速更迭,批评话语分析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细化。本文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和新闻标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对新闻标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高频率使用某些词汇或短句,从而广泛流行开来的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也是语言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对象,而现有的研究却很少关注其身份建构问题。本文在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运用评价理论对2020年与部分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以帮助人们发现其背后反映的积极含义和建构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起重机是物流作业的常用设备之一.文章从分类与编码、基本参数、检验、监督、养护及相关标准对物流作业的影响等几方面对起重机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世杰应本刊之邀,撰写了此文。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跨国际传播。出版了《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传播学》专著,主编了《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主译了《世界文化报告》(1998)、《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等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文通过阅读1995—2005年我国传播学核心期刊中跨文化传播的文章,概述了在定量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不足中,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作者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而必须进行细致的、微观层次的、体现跨文化传播差异的各个“基因”研究。只有积累了众多微观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中外有别、外外有别才可能不再是我们的直觉认识了,而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理性认识了。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决策者的育力措施,加强支持这个学科发展的力度,也需要中国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们进行扎实的工作,特别是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本刊编者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值得从事传播工作的记者编辑,特别是处于传播领导岗位的决策者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常江  罗雅琴 《对外大传播》2023,(4):27-31+53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重塑国际传播格局和生态的变革性力量,广泛应用于跨境信息采集,以及跨境内容生产、分发和人机交互等环节。在技术、市场和政治三重逻辑的相互嵌套下,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实践深度融合,呈现出传播大规模自动化、公共空间平台化和治理数控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效率与公平、机遇与风险、流动与控制三对矛盾始终存在。据此,应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出发点,推动国际传播观念和伦理体系的革新,并以此观照变动中的国际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