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释了悲剧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以达到净化的功能。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对情节作高超的处理才能引发怜悯与恐惧之情。这就对情节做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需遵守或然律或必然律的基本原则;第二要符合有机整体的基本特征;第三需有复杂且结局单一的情节结构;第四要在细节上提高真实感。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他主张把模仿自然中的实存与潜在结合在一起,通过情节中"突转"与"发现"的操控,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使其情感得到净化,实现悲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平君 《海外英语》2014,(3):182-18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创立了悲剧理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结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阐述的悲剧理论,这篇文章通过对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人物形象塑造、悲剧效果上的分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部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不朽经典《诗学》,提出了悲剧的六大要素,认定其中的"情节"要素是悲剧之魂、之根本、之目的、之功效所在。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必须完整、统一、长短相宜,达到产生恐惧和怜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美学概论》一书中,王朝闻先生在审美对象的形态这一节提到悲剧这一审美范畴,并着重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写作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诗学》,对这以前的希腊悲剧创作进行了理论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那么,悲剧何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下面,结合《诗学》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6.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看来,《呼啸山庄》是一部"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的作品,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小说情节的"突转"引发了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7.
崔钰炜 《海外英语》2011,(10):249-250
"发现"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众多戏剧家安排情节和布局结构的重要技巧和手段。莎士比亚在《李尔王》的情节中多处运用了"发现"这一手法,对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深化以及恐惧和怜悯的悲剧快感的引发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发现"的类型较为单一,使得情节缺乏紧促感,在技巧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看来,《珍妮姑娘》是一部"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的作品,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小说情节的突转和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引发了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珍妮姑娘》充分体现了悲剧艺术认知社会人生、教化伦理道德、陶治审美情操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正文学世界不乏具有悲剧色彩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看作具有美学意义悲剧现象的艺术升华,几乎凝聚着作者对历史现实深沉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正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以一种欣赏的目光去领略。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我们完全"享用"这道具有悲剧气息的文学佳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揭示人在行动中的过失和弱点,来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  相似文献   

10.
悲剧,在古希腊已经作为明确成熟的概念出现,并成为希腊戏剧的主要形式和古希腊文化的精华。直至今天,悲剧仍是文学银河中一颗璀灿的明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悲剧的主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悲剧主题走过了一条似乎封闭,实际上并不封闭的圆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起到净化作用,以达到内心的静穆和自我和谐。“要使听众发生恐惧之情,应使他们感觉他们会遭受苦难,应告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美感的命题——"净化说",解释了怜悯和恐惧两种情绪的内涵及其引起的情绪的净化,并就净化的内容、方式及效果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汉译《诗学》对悲剧定义的关键术语翻译存在分歧。这涉及到对亚里士多德美学体系和古希腊悲剧特质的理解。古希腊悲剧的特质重在“严肃”,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是从医学上引申出来的。“卡塔西斯”作用主要是针对怜悯和恐惧而不是其它情感。  相似文献   

13.
悲剧,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的悲剧并不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4.
悲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理论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和恐惧)到积极情感(缓和与崇高)的转化过程。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初民情感活动的流变轨迹与悲剧艺术的审美心理十分相似,人类早期萌发的悲剧情感,可以说在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中就有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悲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理论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和恐惧)到积极情感(缓和与崇高)的转化过程.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初民情感活动的流变轨迹与悲剧艺术的审美心理十分相似,人类早期萌发的悲剧情感,可以说在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中就有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6.
在德性伦理学强势复兴的背景下,研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育论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德性视为一种合乎中道的稳固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复从事德性实践;用好的音乐熏陶情感;用悲剧陶冶恐惧与怜悯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台北人》是一部充满着悲剧意蕴的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个体人物今非昔比的凄凉唤起读者的怜悯情绪,而后再通过十四个故事对无常的命运进行了整体的刻画,于是命运的整体公平性淡化了之前所形成的哀伤格调,最终在"一切皆空"主题的统摄下,怜悯和恐惧都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种温婉平静的净化效果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他在其《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对于早期中国而言,“悲剧”是一个舶来之词,悲剧的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的建立才出现的一个研究范畴。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运用悲剧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典型的环境与性格悲剧,女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是其所处环境与自身性格共同作用所致。小说通过"发现"与"突转","偶然"与"巧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安娜所经历的"苦难"更能引发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进而使郁积已久的不快情绪得到宣泄,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银饰》结构上存在悲剧深化和消解的二元结构。作品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反常化行动与死亡推动悲剧的深化,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的死亡和叙事结构来消解故事的悲剧效果。这种深化与消解的二元结构完成了亚氏悲剧理论所提出的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