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江之永 《文化博览》2006,(11):48-49
听说洪水行将来临,诺亚看了看自己已经老旧的方舟,"我需要一只更好的方舟。"他想。于是他找到国内顶尖的造船技师,向他订造一只新方舟。"它必须比我现在的方舟大,要更舒服一些。"我需要一架轻便梯,能够方便成千上万的动物更快地进出。"我带上船的动物需要笼子来装,要有鸟笼、兽笼,还要有盛鱼的家什。以前用的时间长了就不结实了。有些家伙动不动就破茏而出,常常害得我忙乎半天才能让它们回到笼子里去。"最重要的是,方舟必须经得起风浪,并且能胜任长期的漂泊。"下完订单,诺亚提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十一个月之后,方舟必须造好。超过这个期限,你  相似文献   

2.
1995年7月6日至9月28日,中国外文局举办了首届职工艺术节。这次艺术节是我局继去年首届职工运动会后的又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运动。我局近万人次直接参与了本次艺术节12个项目的活动,有500余人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获奖。此次艺术节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举办了自娱自乐的卡拉OK 比赛、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还举办了能够代表我局专业摄影水平以及那些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参与的“优秀摄影展”;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康德认为人有"认识自我的义务",而另一方面,康德却处处质疑人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声称人不可能认识自我。那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矛盾":人有"认识自我的义务",可这一义务却似乎是不可履行的。到底康德所说的人有"认识自我的义务",一个似乎不可能履行的义务,所指为何?康德是否如一些学者所说的在这个问题上犯有自相矛盾之过失?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试用康德自己的语言去澄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与早期研究自然奥秘的哲学家不同,他认为哲学不应该专注于自然,要将研究的对象转向"自我",哲学的任务就在于"认识自我"。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认识自我",弄清楚"人是什么",你才能"实现自我"。在他看来,如绝对命令一般,"认识自我"必然要"实现自我",但这两者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逻辑鸿沟,至少从"认识自我"不能逻辑地得出"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4,(10):12-15
傅拥军是个没什么架子的人,虽然身为两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者,堪称大牌摄影师,但待人接物却一直带着和善谦恭的笑容。他递来的名片上没有一长串头衔,而是简简单单印着姓名、电话和工作单位。名片底图是一张很俏皮的摄影作品:一条游船停靠在西湖边,一只猫从岸边跃起,直扑游船甲板。傅拥军说,这幅照片叫《西湖捕快》,是他某天早晨在西湖边扫街时抓拍到的,后来收入作品《那么西湖》系列。"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印在代表个人形象的名片上?"我问。  相似文献   

6.
99一族     
尹玉生 《文化博览》2006,(10):56-57
有位国王,天下尽在手中,照理,应该满足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国王自己也纳闷,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还不满意,尽管他也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晚宴和聚会,但都无济于事,总觉得缺点什么。一天,国王起个大早,决定在王宫中四处转转。当国王走到御膳房时,他听到有人在快乐地哼着小曲。循着声音,国王看到是一个厨子在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国王甚是奇怪,他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不过是个厨子,但我一直尽我所能让我的妻小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头顶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我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告诉奥地利同事和亲朋好友时,他们顿感好奇,并将中国作为未来旅行的首选之地。同样,奥地利的自然美景、精致的传统乡村以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也让中国人无限着"你好,我是老杨。"每次向中国的合作伙伴作这样的自我介绍时,我都感觉自己真的就是中国人。更准确地说,我是来自奥地利的中国人。与浙江广电集团合作5年之后,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海内存知己,天涯  相似文献   

8.
Q:旅游世界A:Edmond YuenQ1:您是因何种机缘接触到摄影并坚持下来的呢?A:跟大多数喜欢风光摄影的人一样,当初是喜欢旅行,所以用相机记录一下,但一接触后就爱上了,就像与生俱来的喜欢一样。Q2:您是如何去找寻自己创作风格的?A:每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爱,这与个人的人生经历,性格和文化有关,开始时我自然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摄影师,看他们的图片,通过时间的累积,不论前期拍摄或后期修图,慢慢会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在江湖     
人一生下来,便处于众人的包围之中,并开始与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联系。而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论做什么,都要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与这些人的关系?正确的方法,也就像一位少年所说的那样,要“做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高兴的人”。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重要的问题。我们与那位少年年龄相仿——16岁,一个刚开始步入社会的年龄。如何从一开始就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如果处理好了,它会避免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一位老者的话说得更好:“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不要强人所难。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却没有做到,他们总是单一地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别人的心理,从不倾听别人的意见,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伤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相反,懂得这一点的人,往往容易成功。NBA著名组织后卫斯托克顿说过:“我总是细心地观察自己的队友,当了解了每个人的特点后,在比赛中,我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不强求他们做他们难以做到的事,结果比赛打起来十分流畅,每个人也都尽力发挥了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0.
闲看标语自打开始写“语文运动”,我对文字敏感起来。走在路上,看到有意思的标语,就用手机拍下来。久而久之,竟也积累了十几条。在浙江大学的教学楼门前,写着这样一段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话是竺可  相似文献   

11.
接班问题     
我的忘年交关先生是某局局长,即将退休。他来征求我的意见:"上面想让我从局里推荐一个接班人,你说,我的三个副局长,哪个合适呢"我虽不喜欢官场,但官场的游戏还是略知一二。我反问道:"你是想退休以后,让人拿你当人待呢,还是拿你当狗屁"他把眼一瞪:"当然希望当人待了!"我说:"我明确地告诉你,你的三个副局长,一个也不行!""为什么"我说:"如果你选择副局长,第一,你就是给他出了力,让他坐在你的位置上,他也会认为这是自己熬出来的,不会感谢你;第二,副局长们窥视这个位置已  相似文献   

12.
<正>一、国际传播中"我为我说"与"别人替我说"(一)从自我澄清到他者塑造长期以来我们的国际传播中,往往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等同于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好""自己为自己塑造形象"的过程。但是,如果只是依赖本国传媒的发声能力,只是天然地将国际传播的主体聚焦于本国传媒,这显然还是国际传播中的第一层次。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如何在提升本国传媒与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有智慧地利用海外传媒积极主动或有意无意地"为我们发声"。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2003,(1):59-59
河狸过去也被称作海狸,是一种极有趣的动物。河狸身长八十厘米左右,胖乎乎的身体上长有一层油亮的又长又密的皮毛。有意思的是,它不仅在后足上长有可以划水的皮蹼,还在屁股上长着一根又扁又长、像一把大木桨似的尾巴——这是河狸独特的器官,任何别的动物都没有。有了这根奇异的尾巴,再加上皮蹼 河狸便像鱼儿一样既能游泳更能潜水,它能一口气潜在水中十五分钟。 河狸是半水栖的哺乳类动物,不能离开水生活。在古老的原始森林中,河狸专门在流水汩汩的河溪沿岸建筑自己的“家”。河狸不但要建造出自己的“家”,还要筑堤建塘。于是,在有河狸住的地方,河中有时就会出现横着的一道土坝,坝上游的水位明显高于下游,而土坝一般都是用树枝堆砌,还抹着泥土呢。这可不是人工筑成的,可除了人,难道还有别的动物也会“大兴土木”吗?  相似文献   

14.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以萨特解读老庄,是借鉴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近似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换一个视角,对老庄哲学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老庄思想中道与虚无、自在超越物我等等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有若干近似之处.他们以人为关注的中心,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在老庄的虚无背后,落脚点还是人和人的自由,是不受礼法的约束,不受社会的限制.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但和萨特不同,追求的不是实践、选择、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而是自我在精神上的超越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人体知识的教育是人类开始得最早的教育内容之一。早期人类了解、认识自然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直接观察赤裸的他人与赤裸的自我。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也发生在天然的裸体语境中。中国早期先民留下的大量骨雕、玉雕、石雕和陶塑品证明,就在这个天然的裸体语境中,在没有自觉"教育"意识的原始社会里,中国早期先民通过反复观察别人、反观自己,日积月累起了关于人体、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性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整个族群共有的公共知识财富。它们被毫无保留地以最直观的形式,在族群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延续和传播,为进入文明后的中国人体文化及其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动物园是我童年向往的地方,我估计有很多同龄人在记忆深处还保留着那一片绿色的湿地。是不是能这样理解,小孩就和小猫小狗一样,与动物原本就同源相通,因此童年时是那样容易与动物交流,四目相寻,招招手或一个眼神,就惹得它们抖下耳朵摇摇尾巴。记得那时有多少小朋友隔着栅栏和它们认真的说话,不管是小鹿还是老虎,都瞪着圆圆的眼睛乖乖地听。后来,我总觉得,人只有在童年,才有一颗动物般纯静的心,人长大了,再不会和它们有心的沟通,有的只是仇恨或是怜悯。 初冬的一个假日,女儿望着外面暖暖的阳光提议去动物园。我先鼓掌。算起来有十多年没去那儿了,其实那里不光有我童年的影子和温馨的记  相似文献   

17.
芳邻 《文化博览》2006,(8):18-19
我不记得自己究竟是几岁开始读《红楼梦》的,但我却记得自己抱着《红楼梦》生吞活剥地狂读并且咀嚼那些生涩句子的情景,甚至忘了吃饭。我一直鼓励女儿读《红楼梦》,但她置若阁闻。幸好,女儿的寒假作业要求读《红楼梦》,我以为机会来了。好说歹说,女儿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红楼梦》。"这么厚?"女儿畏缩了。"没关系,先读有意思的情节。"我绕开开篇那些容易让人迷糊的段落指点女儿。"哦,天呀!"女儿表示自己的能力不允许自己读这部巨著,"我还是读一些短篇吧。""也好。",我悻悻然。我知道小丫头在和我耍滑头。"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马克·吐温……这么多,我先读谁的?""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泊桑的《羊脂球》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随便读哪篇都可以,你会知道什么叫名著,什么是大家。你也会领略风趣幽默和辛辣讽刺……""好吧,我先读《羊脂球》。"女儿被我说动了,跃跃欲试。为此,我们还去眼镜店专门为她配置了平光  相似文献   

18.
真假一个我     
做为一名演员创造角色,要以自身为基础,要以生活为基本,投身于生活、投身于社会,既要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也要有观察生活、塑造角色的能力,对此我深有体会。演员有两个自我:一是演员本身的我,一是剧中角色的我,两个自我存于一身。即是剧内剧外、真假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自称     
自称,就是自己称呼自己。据说在秦代以前,凡人称自己时都叫"朕",到了秦始皇即位以后,却霸占了这个字,说是要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于是平民百姓只好靠边,谁敢拿脑袋开玩笑呢?一直到清末皇帝被赶下台,朕才取消了专属权。可是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也没有人用了,大概怕别人产生联想或攻击吧。秦末,有个叫项羽的人,率众造反,因勇猛过人,自称"西楚霸王",一听就知道浑身是胆雄赳赳;而一般的老百姓,最多称自己一声"老子"(阿 Q 就曾多次提到"儿子打老子")也就到顶了。但在我认识的人中,确有一些很拿自己当个人物的。有一天值班时,电话铃响,我拿起听筒问:"您  相似文献   

20.
一天,有三个人一起来找命神。她们一个是护士,一个是模特,一个是修女。她们都哭闹着要求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护士说:“我虽然有‘白衣天使’的称号,但称号对我何益?我有娇好体态,也有靓丽脸庞,怎么就不能让我做一份更风光的职业呢?”命运神觉得她说的全是实情,想法也不过分,于是点了点头。这时模特苦恼地说:“财和色我都有,可它们并没有带给我真正的快乐。我要的不是虚幻和热闹,哪怕能让我为苦海众生多添一份温暖和抚慰也好。”听了模特的话,命运神正在低头沉思,这时立在一边的修女已接上了口。她说:“命运神呀,请帮我换一份职业吧。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我不仅没能救赎他人,连自己的灵魂也仍在泥潭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