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红色文学担负向世界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塑造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形象,为我国促进外交,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博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学层面的交流。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该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沙博理译介的茅盾作品《林家铺子》和《春蚕》,分析其红色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翻译学如何具体解决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探究中国红色文学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学的英译及中国红色文学“走出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唐代画像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与唐诗<长恨歌>相对照,旨在把图像研究的方法应用到文学研究当中,并使长安艺术文化在图文互证中更为清晰可见.本文认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通过图文并现的方式会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故事的娱乐消遣赏析视角,精准把握并着力传达了《聊斋志异》故事背后的"孤愤"情怀,这是英语世界《聊斋》传播与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林冲是《水浒传》中经典的人物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解读,除了"理性守分的末路英雄"这一主流评价,还有"凉薄自私的庸碌教头"的反面评价。但是,林冲性格本身是复杂的,任何的二元解读与评价都有损其形象的经典性。读者只有从社会的深度去挖掘林冲行为原因,才会觉察到林冲"现实中的两难俗人"这一面,才会进一步对林冲形象形成理解、同情、悲悯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现行我国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意识薄弱,对于汉语言文学承载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也缺少相应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文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与研究汉语言文学,必须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学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评判能力。本文建议,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应增加"国学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设置及比重,并尝试在课程外,通过师生互动的"国学经典读书班"、"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教学,以使大学生在亲近与认知母语文学的同时,更好地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半叶,文学经典的研究批评必须面对媒介语境,已经成为一个显性事实。其中,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现代性媒介批评方式,是对文学经典文本在新时空环境中的重新认识与延伸拓展。从深层次上讲,电影改编可以让社会大众直观文学经典的传播学特性,知道文学文本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特殊范围之内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与可变形式;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每一时期、地域人们的阅读接受、批评思想融入文学文本之中,形成经典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在批评对话中的"浴火重生"。现代性语境中,电影改编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视域与跨学科背景能有效促进对话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思想的落实。从而,在现代性的学术平台上建构电影改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理论思考和美学批评,并进一步加强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内涵丰富与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学作品因产生背景的特殊性,蕴含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功能,还具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功能,对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深远影响。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红色文学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并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首先,介绍红色文学作品的概念和特征;其次,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现存问题和原因;再次,就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最后,以《青春之歌》这部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为例,展开说明红色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检索《纽约时报》从1930年到2015年的86年间对《西游记》故事的报道,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从报道数量、传播者身份、传播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现该世界主流媒体在西游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从侧重译本的评介、猴王在异国文学中的变异,到猴王故事其它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为美国受众提供了对西游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考察猴王故事在《纽约时报》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差异,为中国经典文学外传和域外的接受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价值,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经典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学名著的经典化路径也存在多种可能。杜诗手批本作为唐代诸家别集手批本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既充分反映了后世学者对杜诗接受的高度热情,也侧面凸显了杜诗的经典地位。手批杜诗作为杜诗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有意义的积淀",是杜诗经典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为杜诗经典化进程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民间基础,也是杜诗经典研究著作的重要史料来源,甚至成为杜诗研究著作是否经典的试金石。探索手批杜诗在杜诗学史中的积极作用,或可提供解读杜诗经典化进程多样途径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危机频繁爆发,从生态文学批评视域的研究角度切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众多文学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多丽丝·莱辛文学创作的第一成因。本文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出发,阐述其演变过程,梳理其丰富的内涵,以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野草在唱歌》为例,宏观考察与微观解析相结合,解读小说中人类对自然的破环,以此呼吁人类要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2,(1):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恶搞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一些人电影电视、网络随笔、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商业广告等方式对诸多的文化经典、历史人物、词语文字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演绎。"文化新论"和"文化新品"犹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其进行篡改,实际上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沉寂已久的女性文学创作再次获得新生。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译介还是自身的批评实践,都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题材的拓展以及形式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官场女性"这一题材就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视角日益生活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范小青的《桂香街》很好地开拓了写"官场女性"的题材,立足女性视角,描写不仅深入最基层干部的灵魂深处,而且在传达人文关怀、展现情感记忆诸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叙事背后是文化,对于叙事的研究其实质是对文化的透视和思考。就叙事学十分关注的诸如“形式”与“文本”而言,分析目标不仅限于叙事人称、时间等,其文字中蕴涵的国家形象、文化身份更值得审视。同质文化下产出的文本内容会得到其文化群体认知上的理解,跨语境的文学作品容易造成文本理解困难。以跨文化视角对叙事文本的创作方式、视角进行分析,会发现中德文化的殊异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内容和叙事手段的差别。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德作家会以何种角度诠释并展示不同国家形象,跨文化叙事者对本国和异国的解读和想象的特点,其叙事方式如何带着深刻的跨文化意蕴,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跨文化的中德文学研究从来不应是一个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1935年,瑞士女作家艾拉·玛雅从北京出发,沿丝绸之路进行了一场历时八个月的中国之旅,并于1937年出版了游记《禁地之旅:从北京到克什米尔》。该作品在旅游文学、形象学及中国研究等领域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简要阐述"旅游文学"和"游记"两个文学概念,其次从旅游路线、旅游方式及旅途中的困难三方面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再次阐述"自我形象""他者形象"等形象学概念,最后从风土人情、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三个领域探讨玛雅在游记中塑造的他者形象,即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中国铜镜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柿蒂纹图像作为装饰性纹样大量出现在铜镜上,其与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柿蒂纹图像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的梳理,以及柿蒂纹与神话题材、指示象征图像、吉祥铭文等图像组合的分析,具体从图像意义、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柿蒂纹中蕴含的汉代人的宇宙观念、天国仙境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虎妞和小福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主要的女性角色,她们付出的"情"与劳动人民骆驼祥子被命运所"擒"有密切关联。虎妞由"悍女"与"痴女"联结产生,小福子则同时扮演了"悲剧者"和"逃亡者"的双重角色,本文逐次分析两位女性角色,最后对祥子、虎妞和小福子的三角结构关系进行审美分析,意在解读三者之间的互释性关联,增强读者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洛神赋图》对《洛神赋》图像阐释的大致梳理,有助于人们对当代"语-图互文"方式进行反思:不同艺术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不同艺术形式的"互文"在产生"互补"的同时也产生"互损";要警惕低级"语-图互文"的泛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了解塔城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价值,该文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笔者深入了解了塔城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数量和保存状况,对其价值和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同时,该文也探讨了塔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塔城红色文化资源在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上不到位,专业研究团队不足,宣传方式单一落后,没有吸引力等。因此,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对塔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并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塔城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国际上,"中国梦"这一理念也引起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关注,阿拉伯政界、学界、传媒界许多人士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做了解读。本文就部分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梦"的看法作一梳理,希望能有助于"中国梦"的构建与研究。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前景和建言1".中国梦"的内涵阿拉伯学者从各自视角出发,对"中国梦"体现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做了解读,反映出他们对"中国梦"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