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联系李白的生平和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展开了分类分析,认为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是李白思想的主体,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此外,剑意象也寄寓了李白的游侠精神和对纯真友谊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作品总是反映作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着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表现着作家的思想倾向。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梦,”都思慕老庄和陶渊明,都爱在词中提到“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梦中的追寻、对老庄和陶渊明的追慕及皈依,以及他们的“剑意,”在他们的词作中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3.
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用意象,但是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诗宋词领域,先秦文学的剑意象受到了忽略。先秦文学中,楚辞的剑意象共有七处,比较丰富。从文化角度看,它们有祭祀、送子、武器、配饰四种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楚辞中的剑意象形成了我国侠文化的重要表征,丰富了古代士人的精神内涵,开启了古代文学剑意象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继续关注研究。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的许多词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异于常人的思维。李白将醉态思维带进了诗中 ,而辛弃疾则将醉态思维带入词坛。尤其是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一词 ,作者从醉态思维、比拟、散文句式三个方面 ,表达了豁达、豪放、坚毅的精神。辛弃疾形成醉态思维的原因 ,应从词人的生平、胸襟、学识、气质等几个方面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5.
读一首壮词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一首最能体现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壮词”。1188年 ,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 ,两人志同道合 ,畅谈、商讨抗金北伐之计。尔后又相互赠和 ,抒写豪情壮志 ,此词便写于此间。首句“醉里挑灯看剑” ,写词人酒醉之中 ,拨亮灯光 ,仔细端详宝剑。词人受权贵排斥 ,闲居在家已久 ,胸中积忧 ,只能借酒求醉。而这一醉 ,更触发了他无限的感慨 ,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  相似文献   

6.
南宋词人辛弃疾独具特色,他有英雄的剑胆,有词人的才气,更有着对故国山河矢志不渝的热爱。而也正是这种剑胆、词魂、爱国心,成就了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陆游、辛弃疾的咏梅词的异同:两人咏梅,都是词人审美观念的外化、人格理想的寄托,但是两人审美情趣与人格内涵却有差异;两人咏梅,都有意或无意地将梅花作为身世的寄托。但是,陆游咏梅词的寄托,似乎与自己的经历遭遇不甚吻合;而辛弃疾赋梅,则往往不离自己的身世,其雄心、其智略、其幽愤之情、其身世之感,都在不经意之中,从字里行间隐隐泛出。  相似文献   

8.
词人苏轼与诗人李白和词人辛弃疾均是属于豪放的风格,而三位名家在选择运用"大"与"小"这样极其通俗与朴素的词语时各有异同,这两个词在苏轼的词作中又有着更为独特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箫、剑本是与文学无涉的乐器和兵器,但二者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成为诗家词客们广为利用的文学意象。在龚自珍的诗词中,箫、剑不仅频繁出现,而且多次并举。龚自珍借剑叙写自己建功立业、革旧图新的豪情壮志,借箫抒发自己对红颜知己灵箫的深情,对文学创作的热望,以及国势倾颓、怀才不遇的忧怨。在龚自珍笔下,箫、剑意象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呈现出矛盾而又相融的特色,这是历史、时代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其作品兼得亦箫亦剑之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此二人是谈到豪放词时必须涉及到的两个人物。二人词风相近又有不同且都呈发展趋势。在这发展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人就是张孝祥。他的词在继承苏词的同时对辛词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单元解读]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教材选取了 8首诗词名作,有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有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有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有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了各自的人生境界和情感世界;有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有李清照词的婉约,展示了他们不同审美的追求。[设计理据]  相似文献   

12.
《诗经》时代,自然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自然是外在形状的忠实摹拟,在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中,自然与人则进入了生命共存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4.
印里印外     
正《难得聪明》尺寸:4×4×18c m边款:多年爱诵稼轩词,不似笔写,仿佛剑书。予曾梦辛公顶天立地,金山为砺,掬江水磨剑,心花飞溅,气吞万千。庚寅新春吴颐人。云南沧源汉唐岩画。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将领,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他的词,每每写他词的时候,觉得他当初仿佛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他的剑在写。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位带有英武之气  相似文献   

15.
韩元吉是南宋政坛与文坛大家,与辛弃疾同为爱国人士.淳熙九年至淳熙十四年,辛弃疾因谗言被罢官免职,隐居于江西上饶,所居之处与韩元吉相邻,两人成为忘年交.在此期间,他们相知相惜,频繁唱和,往来词作有十余首之多.正是由于韩元吉赠词中对辛弃疾处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勉励期待,使辛弃疾在和词中将一腔不平之气及报国之情倾泄而出;两人志同道合的友情也成为词坛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乘,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创立"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充分显示苏轼疏狂不羁、潇洒飘逸、坦诚旷达的情怀。辛词承其词风,并多有创新,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的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上表现出最大的不同为,苏词"旷达",辛词"豪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后世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南方文化的影响对辛弃疾个人成长和创作、对宋代词史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南方文化培育了辛弃疾,南方文化促成辛弃疾创作转型和成熟;其次南方文化使辛弃疾形成婉约风格,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完善了婉约词词体。再次,稼轩词融合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使豪放和婉约之争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意思是唐代诗歌最繁荣,出现了李白、杜甫、自居易等名大诗人和许多优秀诗歌:宋代词最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名词人和许多优秀词作;  相似文献   

19.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当提到豪放派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他们是豪放派的大家,都满怀慷慨豪迈的情怀,奔放热烈的情感,开创并奠定了豪放词派,树立了他们在宋词历史上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后人称他们二者为“苏辛”。二者作为豪放派的代表,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生活在北宋时期的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生活在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则奠定了豪放词派,宋词在前仆后继的推动之下达到顶峰,但是两位词人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的不同,豪放词的风格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主要探讨和分析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词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正>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他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六百多首词,在这些词中,绝大部分研究者往往只注重他的爱国词和农村词的研究,对另外四十多首辛弃疾专门为当时的朋友、亲人祝寿的词(权且称之为祝颂词)却一直采取置而勿论的态度,即使偶有涉及,也只是牵强地把它们当作爱国词来谈论,而不能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