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唐代边塞诗创作实际出发,透视并分析了这一色彩在不同体式边塞诗中的体现,以及由它造成的边塞诗的多层次立体化、悲剧性的审美价值和过渡性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钱学烈唐代诗人寒山子的三百余首闪烁异彩的诗歌,熔铸了儒、道、释三大哲学体系,是作者百余年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这一心路历程的形象反映。其自叙诗和风俗诗,大都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其隐逸诗则浸...  相似文献   

3.
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感恩,敬之若神,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胡公文化;永康方岩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千年传承、长盛不衰的方岩庙会,创造了源自生活、丰彩多姿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4.
洗儿风俗与洗儿诗歌均发源于唐代开元年间,至宋代渐趋流行与繁盛。宋代"洗儿"已形成以洗浴、赏赐、宴乐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礼仪,宋代洗儿诗就作者身份而言主要分为自题与题赠两大类;叙述婴儿降诞前的征兆,夸赞婴儿的非凡长相,期许婴儿美好的前程,这些既是宋代洗儿诗的主要内容,也构成洗儿诗的叙事模式。宋代洗儿诗由唐人洗儿诗发展、衍化而来,它彰显了宋诗题材生活化、琐细化的特征,蕴含着宋人浓厚的宗亲观念与强烈的功名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周振鹤一我在《秦汉风俗地理区划》(载《历史地理》第十三辑)一文中,根据各地的风俗地域差异,将西汉各郡国分为三大风俗地域。这三大风俗地域的根本差异如果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内容:黄河中下游...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09,(6):F0002-F0002
贵阳自2008年开始推出了“贵阳避暑季”大型旅游文化外宣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境外众多游客,在体验风俗民情的同时,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次韵诗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发展。宋代的次韵诗以诗人苏轼为代表,他一生写过很多的次韵诗,无论是形式还是题材,次韵诗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扩充和丰富。苏轼的次韵诗创作高峰之一是贬谪岭南时期。本文以苏轼贬谪岭南后在北归路上创作的次韵诗为例,探讨苏轼次韵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8,(6):105-111
《通俗编》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汉语俗语类著作,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经学的束缚,广泛征引野史笔记等,对其后的汉语俗语类工具书的编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保存了许多史料,对研究乾嘉年间杭州及各地的风俗民情等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辽宁在明朝也称辽东,是明代中央政府实行有效管辖和统治的重要地区。辽宁地处我国的东北地区,其边塞文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以满族为核心的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为建设辽东做出了重大贡献。辽东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教育、城镇建设、饮食、婚俗等方面均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民族文化对明代辽宁历史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江南民间泥塑是生长于江南土地上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特色浓郁,不仅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历史发展的物证。本文从历史积淀和地域环境两方面入手,对江南民间泥塑脉络进行梳理,对促进其发展的地域环境资源予以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民间泥塑根植于江南地域环境,伴随着地域历史演进、流传、发展、演化。其间,江南特有的自然资源与风俗习尚,优越的地理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南民间泥塑,不仅是江南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更是研究江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塔,最初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开始建造多种形式、多种用途的塔,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与中国的历史、宗教以及民情风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塔》是长期考察和研究古塔的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  相似文献   

1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的范仲淹(989—1052)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方面也卓有成就。他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政治家的胸怀、抱负和气度,历来为人称道。文前所录之词即是一例。这首词作于范仲淹守边期间。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为抵御西夏的入侵骚扰,平定西北边疆的局势,范仲淹奉命经略陕西。他在西北边塞驻守了四年,熟悉边地的风俗景物,了解守边将士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写下了这首表现边塞生活以及守边将士复杂心绪的不朽词章。  相似文献   

13.
望夫石的故事,是很早就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说,《石夫人》是流传于东南沿海、吟咏望夫石的诗。从唐代至明代,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被多次改写,署名于八位作者名下。本文对八位作者的真伪进行了考辨,并从伪托原因的探寻中,发现将这首诗的作者托名于当地名人的做法,客观上为望夫石的故事及这首诗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作有一定数量以"读书"为主题的诗,这些诗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托书讽喻、借书抒怀、翻案出新、檃栝主旨、泛写情境五类。白居易读书诗在唐代读书诗中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取得了相当成就。其读书诗亦颇具诗学价值,尤其是对诗"穷"与"工"的论说开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先河。其读书诗在诗歌史上也具有一定意义,奠定了宋人读书诗创作的基本方式,并在实际上开启了宋诗重书本、重知识风气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鸟之灵韵     
正拂晓遇啼鸟乡愁纯粹是对故土的山川阡陌、鱼虫鸟兽、老少爷们、风俗民情、传说轶闻等的自然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便是松林中的蘑菇、老槐树上的鹊窝、山藤上的蝈蝈、棘子上的蜂巢,都能把乡愁撩拨得浓浓的。最近一段时期,故乡那只鸟儿的啼啭萦绕耳畔,纠结于心……前不久,我回故乡探望,意犹未尽,又住了一宿。  相似文献   

16.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50年代曾是我的同事,因长我10多岁,而且知识渊博,编采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长辈。周简段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还谈到  相似文献   

17.
高勤 《生态文化》2008,(5):34-37
杨超就义诗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注释]①这首诗,是杨超烈士就义时高声朗诵的。②春秋时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没有一点罪而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逃到吴国,取得了  相似文献   

18.
最近,由北京与拉萨的电视工作者们共同创作完成了一部极具特色的20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这部电视剧艺术地反映出西藏的和平解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必然。《拉萨往事》是一部较全面反映那个时代藏族风俗民情、历史风貌与社会变迁的电视剧作品。  相似文献   

19.
洪俆 《文化交流》2017,(12):73-76
正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88岁高龄的非  相似文献   

20.
从李白的觞咏看唐代的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李白的七十五首觞咏诗为考察对象 ,论证唐代酒文化物质技术层面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从酒文化的时代特色上 ,论述唐代酒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 ,并进一步指出以李白的觞咏为其总体精神特质呈现的唐代诗歌 ,是唐代酒文化最为凝炼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