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超 《文化学刊》2015,(4):213-215
《谈虎集》收录周作人1919年至1927年所作散文132篇,"是关于一切人事的评论"。本论文以周作人的《谈虎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酣畅淋漓的现实批判,从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意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 翻译作为触媒,有效地作用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周作人(1885—1967)译日本小诗,可谓显著的一例。朱自清(1898—1948)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曾写道:“周启明氏民十翻译日本的短歌和俳句,说这种体裁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是真实简练的诗(注:见《小说日报》12卷5号),到处作者甚众”。  相似文献   

3.
粉色春天     
沈阔 《文化交流》2012,(4):70-74
桃花情结粉色桃花最有中国文人情结。《诗·周南》“桃之天天”,描写其娇艳繁茂态貌。春秋息国国君夫人息妫容颜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在中国文化中,有桃花色一说。唐诗中“1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句,以女子相比于桃花。粉红桃色也便象征女性。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我案头上放着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邵燕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邵燕祥诗选》。这本诗选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销售火爆。当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八旬老诗人邵燕祥,新诗和旧体诗综合,字字珠玑的、如此多的好诗、好作品汇集一起,确实十分珍贵!这部诗选集,收入了他从1988年到2010年这二十余年间的诗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长诗和组诗;下编为杂诗。该诗集是按写作年月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追随岁月回眸历史,跟随邵燕祥的足  相似文献   

5.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韩佳琦 《文化学刊》2008,(4):109-114
《俚言解》为明代陈士元所著,该书收录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条目二百八十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俚言解》尤以考证俗语词源为首要,同时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或民俗要素来追溯语源,考释其语义生衍流变和所相关联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这是一种具有比较广泛应用前景的民俗语源方法。本文通过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同时把条目本身与生活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对辞书的民俗语言学视角研究抛砖引玉,做了一些筚路蓝缕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传承千年的诗歌总集《诗经》向我们展现了周代王室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乡愁诗都是以周代时期广大劳动人民受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劳役、不公的制度的迫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这些诗篇中包括军人思乡情怀、流亡者的怀乡情感、劳动者的故土情结。对此,本文就《诗经》中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成因、乡愁诗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探究古代劳动人民的思乡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周作人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的,但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这一事实以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周作人的散文极富哲理和韵味,往往借助表面的事物表达深层的含义和内容。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周作人的美食散文为研究基础,发掘隐藏在美食背后的文人趣味、文人旨趣。  相似文献   

9.
《离骚》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出现的崦嵫、咸池、扶桑、若木,都是楚族祖先圣地的标志,均位于西方,是抒情主人公神游过程中短暂驻留、逍遥休憩之地。天津、昆仑、西海,是第四次神游的历经空间,把祖先圣地作为神游的最终归宿,对那里流露出依恋不舍的情怀。《思美人》、《远游》对神游情结的设置,有些段落是对《离骚》神游场景的复制,寄托的也是恋祖情结。至于《悲回风》抒情主人公的神游,顺序与《离骚》明显有别,恋祖情结表现得更为充分。以往研究忽视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的因为所持理念偏颇,有的则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10.
王巍 《文化学刊》2008,(2):163-169
《诗经》中反映的民俗事象是相当丰富的,其中宴饮礼仪习俗是重要内容之一。诗中所描写的欢聚宴饮、热闹祥和的燕飨礼仪场面,不仅是当时非常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也是周人审美活动的再现。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古代文学火焰考古:中国女性文学传统源起与疑难章若雯《中国文化》第15、16期略论古典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王岱英《中国文化研究》3期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中国女性诗歌概观王珂《名作欣赏》5期试论古代女子诗词作品中的苦闷情结吴秀华《河北学刊》5期略论《诗经》中的女诗人方正己等《吉林师范学院学报》6期蔡文姬《悲愤诗》的创作郑平《语文学刊》3期爱的困扰与半娼式恋情——《全唐诗》女冠恋歌透视黄世中《东方丛刊》4期试论唐代女诗人薛涛王玉梅《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期鱼玄机考略梁超然《西北大学学报》3期论鱼玄机诗夏春…  相似文献   

12.
韩华 《文化学刊》2011,(3):151-155
民俗语汇为语词中国民俗形态、民俗意象或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掌录》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训诂材料,这些词语保留了中国古代生动的民俗风貌及文化。论文将以《掌录》中的民俗语汇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语文学、田野民俗材料的收集作业、民俗语汇的动态发展三个角度来对《掌录》的民俗语汇训诂考证加以分析,从而探寻此书在民俗语汇研究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民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诗词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浓缩的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示。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名人诗词,千百年来,人们就是从这些意韵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诗词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央视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  相似文献   

14.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传教士的著述中,多有对中国民俗方面的论述,他们之中有的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信度较高,曾德昭的《大中国志》便是典型代表。基于此,笔者基于民俗学视角,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梳理《大中国志》对明时民俗的论述,借以引起相关学者对民俗文献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袁耀辉 《文化学刊》2008,(3):166-170
曲彦斌的《民俗语言学》(增订版)从多元化共存的背景中,对我国语言、民俗的动态的过程作了整体性的考察,突破了传统以单一的研究为方向的局限,以崭新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把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写作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民俗审美元素,而这种民俗又与游戏性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前人关于取经故事的研究基础上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这样一部旷世之作,使得小说在内容、寓意、用语上都具有民俗审美的成分,并为后世的民俗文化所接受,《西游记》的民俗审美与游戏主题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于琴 《文化学刊》2011,(3):144-150
民俗语汇是指各种反映民俗事项或涵化民俗要素的语汇,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也是考察民间文化最生动、最活跃的语料实证。《秕言》作为明代一部俗语辞书,辑录了大量的民俗语汇,对《秕言》中所收录的民俗语汇分类研究,旨在梳理和揭示其蕴藏的丰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20.
袁耀辉 《文化学刊》2009,(1):160-166
《通俗常言疏证》是清代的一部别具特色的俗语专著,也是一部民俗语言专著,收录了载干典籍和各地流行于人们口头的俗语近6000条,在俗语辞书编纂中以资料丰富而著称。《通俗常言疏证》中辑录了大量的民俗语汇,本文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所辑录的这些民俗语汇进行简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