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香凝 《文化学刊》2023,(5):111-114
亚当·沙夫的异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合理成分,并以社会现实作为研究的基石,在批判的前提下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科学延拓,为考察新的异化现象提供了分析工具。本文通过阐述劳动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以及意识形态异化等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与探讨当今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存在的异化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异化问题的规范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苏蝶 《文化学刊》2022,(7):109-112
消费作为一种现象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生存需要使用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其消费方式、消费目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说是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异化。西方是最早进入消费社会的国家,消费异化现象较为突出,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认真分析并借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之上,又借鉴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把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其立足点,从社会心理学这样的全新视角诠释了他的乌托邦救赎之路。他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剖析出消费异化的表现、危害、根源及其消除路径,指出消费不能仅仅是对消费品的消耗和浪费、占有和享乐,而是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消费应该是理性的、适度的,而不是盲目的、无止境的占有。在中国,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逐渐渗透到我国日常生活领域,因此,面对如今不同于20世纪的新的时代,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技术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但当人类有意或无意享受着计算机主动提供的服务时,技术社会也正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主体性逐渐演变成为机器的主体性。本文将论述卢卡奇、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著名哲学家有关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并以技术社会中的普适计算技术为例,比较传统技术中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和普适计算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甚至一体化的特征,从三个层面分析技术自主对人类自主性的侵蚀。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是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在书中他指责了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及其艺术的大众化变成压抑性社会的道具,从而产生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本文通过对《单向度的人》的解读以及对异化问题的探究,加深人们对于现代性社会的深层次了解,对现如今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物的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产生了异化现象,对人类造成一定影响。人工智能的异化使人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劳动异化、价值异化和权力异化。破解人工智能异化问题应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出发,从"单向度"的产生、表征和结局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过士行戏剧《闲人三部曲》中经典的闲人形象,探究这位剧作家笔下人物的深刻内涵和对当代社会人物生存困境的象征寓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述《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所经历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异化以及为找回自我所做的努力,旨在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和莫里森对于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反映。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迈进,私有制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异化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认识到的异化问题以及认识深度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阐释的是卢梭和马克思在不同时代背景视阈下的不同异化思想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介绍卢梭和马克思的不同时代背景;第二,介绍二人的不同异化思想内涵;第三部分,介绍二者探讨的异化主体和宗旨不同。  相似文献   

9.
人类正在迈向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更迭推动了建筑空间的多维发展.人们在享受虚拟空间技术发展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表现出社会隔离、缺乏情感交流与远离自然等现象.通过对科幻电影中空间与行为特征的深入分析,从"空间智能化与依赖性""虚拟场景构建与人情化""工业文明与亲自然性""科技适应性和社会包容性"等方面,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作家中的佼佼者,23岁即以处女作艳惊文坛,其作品多展现20世纪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精神困境。麦卡勒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古怪的"畸零人"形象,以其身体和心智的双重畸零隐射严重的精神异化现象。本文以其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主要切入点,结合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传统,分析"畸零人"的爱与孤独,从而揭示出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健康的隐忧。  相似文献   

11.
原凯 《文化学刊》2015,(3):183-186
当前的"德育人"被"异化",迫切要求"真正人"的回归。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存在、关系性的存在、生成性的存在及整合性的存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探索性地指出人本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主体性,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发展性原则,坚持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影视剧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剧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深受国人喜爱,并且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字幕翻译的研究因此应运而生。字幕翻译对观众串联剧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好的翻译能促进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而要完全弥补异国的文化不对等带来的影响绝非易事。该文以美国剧情电影《我在雨中等你》为例,分析文化背景的差异及针对文化差异提出的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字幕翻译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讨论了归化、异化理论在字幕翻译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从"单向度社会"和"消费社会"角度出发,号召人们关注女性特征和女性价值。他高度赞扬女权运动,认为女权运动在帮助女性获得政治、经济和法律等领域的权利,提升社会地位和实现女性解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他担忧女性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放弃继续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他警示女性不要沉迷资本主义社会的"温馨奴役",要着重培养主体意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异化寓意疏远、转让、受异己力量统治,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双重人格形象便是现代文明冲击下"人"的自发异化。19世纪下半叶,陀思妥耶夫斯基将"地下室人"的内心独白在他的诸多作品中进行了充分展现。可以说,"地下室"形象中生动而鲜明地包含着种种"人"。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和哲学释义,探讨《罪与罚》中的异化现象,旨在揭示"地下人"的本质特征,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旨趣和人本情怀。  相似文献   

16.
杨海燕 《文化学刊》2011,(5):142-147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分裂,人类从大自然的谦卑者到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是理性主义发展的写照。自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以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破坏自然的工业化和单向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浪漫主义首先发出“回归自然”的反启蒙呐喊,讨伐和谴责了19世纪工业社会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对峙。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相继出现的文化批判理论家则从文化观入手,深刻批判了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技术理性主义以及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揭示了理性主义最终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摧毁”。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困惑,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工程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等。我们可依据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对科技发展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反思,如中国文化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此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者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研究中并没有给予"定在"概念充分重视。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阅读发现,"定在"(或此在)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始终。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定在"概念的再定义,彻底冲破黑格尔的整体真理观,将历史"第一因"的光环回归于现实实践本身,闭合式的真理观被冲决了。可以说,"定在"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基本立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等等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立场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微媒体的运用让我们每个人与世界的距离都更近一步。以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社会也对个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微媒体环境中成长,性格、心理都深受网络影响。如何让大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身才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尼尔·盖曼在其代表作《美国众神》之中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以高科技之神和媒体之神为代表的"新神"形象。借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和现代性焦虑的概念,笔者发现《美国众神》中的"新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寄托了人类欲望和崇拜的"物",而将物化神这一行为不仅表明了当代美国社会拜物主义盛行,更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美国社会隐藏在物欲背后的现代性焦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与批判将物化神这一拜物教在当代的全新异化,探索美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