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驼祥子》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程抱一和程艾兰的法译本具有很大影响力。两位译者在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目的语的表达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平衡中都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翻译过程中的信任和侵入主要是关于文本的选择和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文化差异也促使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本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傲慢与偏见》小说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作品,该小说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该作品的创作取得了世界文学界的重要认可,也使作者在世界文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该部小说充分展现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婚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的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等级制度的极度不满.通过对该部小说作品的阅读和理...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随着翻译研究和理论不断完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外因来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译者中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翻译不断发展,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此时译者应主动适应该翻译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技巧、方法来实现目标语和原语之间的多维度适应选择,即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并且涌现出较多译本。该文以乔治高和邓若虚的两份年代相距较远的译本为研究对象,试探讨不同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对译本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体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鲜有将女性主义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来分析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飘》两种由不同性别译者翻译的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译者性别身份对译文词汇选择和及物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译者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流露出不固定的性别意识。若要彰显原文的女性主义色彩,还需译者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的理论分析原文,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落实到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自18世纪以来,《诗经》英译版本陆续出现,扩大了《诗经》的影响范围。其中,英国翻译家理雅各的《诗经》译本影响广泛、独具特色。在《诗经》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诠释与复原原文,才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之意。该文以理雅各1871年《诗经》译本为例,以克劳迪显化方式为划分方法,从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性显化3个方面,研究显化在译文中的应用,以期对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日本平安时代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一向被列为经典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周作人和林文月所译版本,笔者从作者背景、原著选择、译本内容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让读者在译本选择时有相对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吕昕 《文化学刊》2022,(4):210-213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创作风格。研究认为,作者在创作中主要通过个性化语言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使用反讽语言表达构建轻松的故事氛围,通过戏剧化语言促进故事情节发展,此外还使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营造不同语境,其语言创作风格独特而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该文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原文及其英译本建立中英对照双语语料库,并以该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分析中英两版“白皮书”词汇特点,分析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差异,并总结“白皮书”英译本的翻译特征,以探索适用于同类文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唐小璐 《文化学刊》2022,(4):214-217
形象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将“形象”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框架下探究外译过程中的他者形象塑造问题。以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的法译本为例,以形象学为理论框架,可以结合法国主流报刊对《兄弟》法译本的评价情况,从文本层面分析译本如何通过平衡身体叙事、回归女性主体意识以及对“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特色形象的构建来对原文本的性别和文化形象进行塑造,从而探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与中国文化形象塑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烈温本族语作文语料库(LOCNESS)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该文对比分析了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different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存在过度使用different修饰名词的现象,且修饰的名词不够丰富,对修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把握不准。另外,学习者使用different+noun呈现积极语义的情况较本族语者偏多,句法分布情况相近的同时存在混淆different与difference的问题。二者之间有差异的原因多源于二语习得者词汇量匮乏、受母语习惯影响等因素。该文使用行为特征分析法及构式搭配分析法,有助于形容词的系统化分析,为形容词教学及词典编纂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语料库研究《追风筝的人》在词汇层面的文体特征。通过借助AntConc3.4.3、WordSmith6和卡方检验工具,笔者自建两个语料库,从数据统计方面比较二者在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和动词名物化现象上的异同,在词汇分布层面比较二者最高频率词和关键词的差异。研究发现,《追风筝的人》呈现的文体特征与小说作者的美籍阿富汗身份有关,受他的生活经历与阿富汗文化背景影响,由作者写作风格、小说故事情节与作者期望达到的阅读效果决定。通过该文研究,以期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典籍《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门徒的言行举止,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语录文集,《论语》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代表。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还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该文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在近现代韩国的传播历程,并以《论语》赵骏河译本为例,选取6处事例进行分析。即“瑚琏也”“雍也可使南面”“齐一变至于鲁”“善为我辞焉”“焕乎其有文章”“必有寝衣”。对其翻译失真现象进行改善尝试,期望通过研究给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基于跨度十五年的六百条书评,以加权评分、情感分析、主题词和“翻译”强搭配词分析对《红楼梦》异化与归化译本的读者接受进行历时对比,发现读者对归化译本更关注人物情节与译者,关注度随时间推移变强,而对异化译本更关注翻译作用、中国元素与翻译比对,关注度随时间推移减弱,可期为中国文学外译传播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成功译介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翻译其中承载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俗语,这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为译介我国文学作品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刘宇昆翻译的《三体》系列第一部作品The ThreeBody Problem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探索分析译者俗语翻译策略。统计结果表明,译者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对于汉语中较为生动形象、易于让英文读者产生同类联想的俗语,译者则多采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7.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作品《飞鸟集》有诸多汉语译本,其中以郑振铎译本最为经典,冯唐译本最具特色。本文基于语用顺应理论,探究两个译本在诗学要素处理方面的差异和译者顺应意识突显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郑振铎顺应意识程度较高,其译本在语义表达、结构转化、意象处理、意境传递等方面的顺应很适切,同时予以相应的语境补缺;而冯唐顺应意识程度较低,个人风格过于突显,未能较好地顺应原作和读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地进行动态顺应选择才可能实现诗歌文本最大限度的语用功能等效,进而彰显并有效传播经典文学语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从生态翻译理论出发,探讨生态翻译理论对于解释方言的适用性。根据自建的《红楼梦》中南京方言中德译本平行语料库,认为方言翻译应注重生态翻译理论提出的多维适应及多维转换。该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统计了译者具体运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三维的适应性转换并对翻译效果进行分析,从而为方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期促进中华文化外译,传播博大精深的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19.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2014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媒行业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互联网与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手段与路径。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一种主流,虚拟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创新的亮点。作为媒体之一的游戏产业也将传播好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身重要任务,许多网络游戏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大众的审美与价值观。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青年这一群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及传播的中坚力量,以青年为主体的用户玩家,将自己的身心附着在游戏角色上进入虚拟世界去感受文韬武略,从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体验者。随着国产游戏的崛起,网络游戏正在逐渐成为新的媒介来推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