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经典民俗学以具有历史传统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并以"民俗"为方法,参与到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话之中。现代以来,在建构、发明民族国家传统、倡导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民俗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用。近20年来,以吕微、高丙中、户晓辉、周星、王杰文、周福岩等为代表的数位中国民俗学者,一直思考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范式现代转型问题,期望在对象、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其中吕微、户晓辉提出的"实践民俗学"主张,具有代表性。由于他们  相似文献   

2.
祭与祭礼,是日本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民俗学一直关注的对象。传统的祭和祭礼,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的特征,使传统的民俗学的解释框架面临失效的危机。研究祭和祭礼,不但是了解日本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也蕴含着都市民俗学发展的重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7,(13):79-79
今年5月,《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2007年中国名人榜”,一个从未在该排行榜上出现的名字——易中天,突然跃居榜上,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晋身前50名者。易中天跳脱学术窠臼,成为市场明星,主要来自他一系列的“品人”作品。在他笔下,刘邦、项羽、曹操不再是刻板化的人物,而是有复杂人性的生命。品人通透,正是他超越千百名历史学者,  相似文献   

4.
日本民俗学中,以"城市"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的都市民俗学是1980年代出现的。与贴近"自然"的"村"不同,"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活动和信息发散的中心,鼓励消费行为,重视人际关系,强调技术革新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村"被"城市化",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复合的、多层的城市中,城市的特点也越来越强化。这样的生活文化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制度的确立、技术革新、疏离自然、社会的变化等。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取决于从前代继承什么,向下一代传授什么。  相似文献   

5.
吴薇 《文化遗产》2017,(5):103-109
厕所,作为现代家庭空间里必不可少的存在,一直受到刻意的回避。然而,厕所是基于人生物性的意向性空间设计,其空间的变化不仅渗透着个人的体验、家庭的关系,也与人类文明进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许茨的常识构想理论出发,以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理论作为理论参考,以个人在现代家庭厕所空间中的日常身体感知和空间体验为基础,阐释厕所空间在联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表征作用,探究厕所空间如何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体验和生活观念,从而论证微观的日常生活秩序与社会文化体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民俗学不止一种。在众多民俗学中,"日本民俗学"是怎样形成又是怎样发展至今,今后的"日本民俗学",或者用更普遍的说法——"民俗学"究竟应当以怎样一种方式存在,是本论所关心的内容。在全球化语境下,民俗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不可抗拒的全球化浪潮汹涌来袭的今天,居住在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们应当如何面对和接受,并在这股浪潮中生存下去。这种生存的智慧在民俗中又是怎样体现的。是民俗学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以农耕技术民俗为学术目标,触及了我国民间最基本的文化体系,选题不仅呈现开拓性意义,而且为民俗学真正回归生活世界进行了一次十分有效的尝试——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的学术诉求转向了直接表征生产实践的学术描述。  相似文献   

8.
宋旭 《编辑学刊》2023,(1):85-89
日本民俗学具有深厚悠久的传统,与民俗学研究发展程度相匹配的是日本民俗学出版体系的成熟完善。文章对日本民俗学出版物相关结构进行梳理,分类阐释其出版形态与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新闻界里存在着一个能导致新闻业“自我毁灭”的特殊的组织体系——“新闻俱乐部”,这是一些由大众传播媒介机构中的特殊人物组成的帮会。这些组织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妨碍着日本新闻业的发展。限制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俗学本来把自身规定为研究当下之学,但在今天却疏离了"近代"。其原因在于战后的"民俗学"把"民俗"当做客观材料来看待,视"民俗"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提高材料的精确性、客观性,尝试把民俗学科学化。这种取向与柳田国男追求的民俗学并不相同,柳田国男的民俗学不是研究"民俗",而是一门通过"民俗"进行研究的学问。今天的民俗学应该回到柳田国男倡导的民俗学,从"当下的日常"中确立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日本医生不但可以从治疗工作中得到固定的酬金,还能从处方中收取处方费。因此,看病的人越多,开的处方越多,得到的报酬就越丰厚。随着近年医疗费的降低,医生收入相对减少,许多医生就通过给病人开大处方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与此同时,医生给病人看病的质  相似文献   

12.
余平 《新闻世界》2008,(6):35-35
前几个月,我作为中方的代表应邀去日本考察,负责接待我的是小岛先生。他四十多岁,办事认真而细致。到日本的第一天我们前往神户市,住在当地一家酒店里。 一进客房,小岛就拿出酒店发的入住手册仔细看了起来。看完后,他提议我们沿着手册上标识的逃生通道走一圈。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民俗学者过去比较注重搜集村落的地方知识。对他们而言,理想的村落传承者需要"沉默慎重",不可强调个人观点。笔者认为该认识缺乏对他者生命的想象,因此有必要将民俗学的研究方向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学科转向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访谈对象的自我叙述是最重要的研究素材。生活经验的叙述不仅是事实的罗列,而是通过叙述排列事件,并通过赋予事件意义建构"事实"。以往的民俗学不重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只关注对"民俗"形成的叙述。这种研究取向忽略了个体经验的多样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自我的叙述产生出"自我"本身。而自我叙述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自发行为。我们有必要了解访谈对象的生活经历全貌,包括他们的主观解释。民俗学的"口述"研究不再限于民间文学领域,也开始进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叙述领域。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种种原因,报刊中有时出现差错,似不足为奇。但及时纠正,则是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态度。如何纠正差错为“佳”?请看下面几例:“本报4月29日二版《让黄桂稠酒四处飘香》一文中:“1936年,宋庆龄、郭沫若来两安考察”应为1956年。”(5月14日西安晚报二版)  相似文献   

15.
对新华社的通稿经过“据”后见报,这是报社编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使容量大小不等、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采用国家通讯社的电讯稿。然而,这“据”中很有学问。在高明的编辑笔下,经过“据”,电讯稿便去芜存精,变得短小精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在另一类编辑手中,则有可能“据”掉了电讯稿的“灵魂”,让人读后不得要领,瞠目结舌!请看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16.
某矿山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张教授应邀讲授新闻心理学。老教授学富五车,广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得妙趣横生。讲到得意处,他习惯地作一停顿,掏出亮闪闪的金怀表看一看,然后不慌不忙地揣进怀里,颇见学眷风度。突然,从外边闯进来两个人,一个抱住教授,另一个抢下教授的怀表,迅即逃出教室。通讯员们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纷纷跳起来要去追赶光天化日之下行窃的歹徒。张教授制止住大家,说:“不必追赶,但每人必须写一份目击报告。”原来,这一幕是教授故意导演的。大家虚惊一场。吁口气坐下写目击报告。  相似文献   

17.
骆飞 《军事记者》2007,(12):F0002
北疆多雪,"三九"尤甚。你若立于零下40℃的冰天雪地之中,便会情不自禁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其实,最俏的是咱军人,就像这幅《北疆卫士》中的战  相似文献   

18.
某家四开专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看到诸多同行纷纷扩版改版,向“生活”靠拢,向百姓贴近,也想赶上此班车,借机扩大发行量。谁料,巨额投入过后,并未收到预期的回报,报社的日子比先前更不好过了。市场真是无情,优胜劣汰的法则恐怕不久就将使这家报纸面临痛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倘若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来?”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会这样回答你:“我的惟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说得更明确:“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隔行不隔理。观察对于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记者、通讯员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好的新闻。一些名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想学才有问,有问才会有学问。你相信好问爱问会问,能问出学问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个人的知识、阅历、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尤其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接触领域包罗万象,不可能每一项内容都是熟知的,这就需要不耻下问,弄清楚搞明白后才能采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