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充作为川陕红军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拼图,孕育了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民主革命家张澜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等伟大革命先辈.作为南充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南充红色文化是彰显城市形象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大背景下,南充红色旅游文化外宣方兴未艾.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析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3个维...  相似文献   

2.
公示语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窗口",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的文化内涵,公示语翻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出发点,在公示语翻译时进行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选择最佳译文的过程。作为中医文本的基本单位,中医名词术语浓缩和概括了中医学的文化内涵。该文分析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涉及的“语”“人”和“文”,以及身处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调整并适应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最终产生适应生态环境最佳译文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苏州评弹是一种传统曲艺评书形式,以苏州方言为代表,采用吴语评说表演,是评话、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并广为流行。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弹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弹词的研究和传承尤为重要。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并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适应选择,即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汪榕培、尤志明和杜争鸣对苏州评弹翻译时三维转换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这一区域苗族人民如今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接触频繁和深入,其婚俗文化发生了变迁。该文目的是探析松桃苗族婚俗变迁的原因,对传统婚姻形式、婚姻程序、婚礼程序和当前的婚姻形式、婚礼程序、婚礼形式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将传统与现代婚俗进行比较,从而呈现出婚俗文化的变迁。苗族的婚姻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改变,呈现出民族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这是内部发展和外部文化交流的结果。该文探析变迁的相关影响,促进苗族婚俗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璀璨的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传承困境。本文以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为例,在"空间生产"的视角下,分析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承变迁的原因,探寻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路径:加强立法保障,完善空间生产机制;传承价值观念,激发空间生产动力;守护传统工艺,夯实空间生产基础;开发文化产业,注入空间生产活力。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三要素的角度来说,在语言系统中,与文化有最直接最重要联系的便是词汇。该文将选取"丝绸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silk"一词,通过探究其词源、词义演变和构词规律等,进一步了解"丝绸文化"及其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以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力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异化论"的视角,参考美国学者尤金·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定义,分别从生态、物质、宗教、社会、语言文化五方面,以实例的形式对比分析鲁迅作品《呐喊》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日译策略。可以发现,日本虽然与中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但井上红梅译本似乎并不能很好地传达鲁迅原作的内涵,甚至有歪曲、误解的成分。而欧美文化虽然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却在译文中能表现出理解之通透,更能让读者心领神会,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海涛 《生态文化》2013,(1):2-F0002
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辽宁省从创建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入手,通过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不断把生态文化建设引向深入。由省林业厅与省教育厅,文化厅、团省委和精神文明办联合发起的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今年他们从申报的24个单位中筛选出6个单位,由省"关注森林"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组成考察组,分别对这6  相似文献   

11.
苏晓红 《文化学刊》2009,(4):148-151
《仰婀莎》是苗族古代爱情叙事长诗,是苗族“最美丽的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诗歌再现了苗族先民的社会管理方式,反映了苗族的图腾崇拜、婚姻习俗和舅权制度等,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利用好这一载体,有利于促进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构建苗族地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化繁荣的现实体现。随着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不断探讨、寻找和创新理论根据,宣传扩大森林城市的影响,成为了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丰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必然选择。为此,《生态文化》从本期开始,特开设了"森林城市"专栏,宣传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果,探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并进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构筑中国政治话语权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译者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中英句式结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和中文四字格结构等翻译难点,从而整合出最贴近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的高质量译文,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源语环境和译语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译文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语言教学呈现出将语言与学科内容相整合教学的趋势。基于此,笔者以近十年国际语言教育权威期刊文献主题的内容为基础,发现以下五个重要的研究趋势:教学研究整合"教语言"和"用语言教"理念;关注学生文化素养和身份认同;以语境为中心,关注课堂微生态;微观视角切入研究政策问题;多元方法拓展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15.
苗服承载了苗族人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文化。把"历史"穿在身上的苗族人通过其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向世人展现苗族人眼中的审美文化,他们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具象或抽象的图案纹样,讲述苗族眼中独特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充分表达该民族的审美文化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本文以生活艺术化为切入点,力图从苗服花纹的普遍性中把握苗族人的审美意象共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阶聚类方法,从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3个方面选取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因子,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71个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类型初步识别.聚类结果表明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共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湘西州南部苗族特色乡土建筑村落景观、中部苗族土家族特色山地梯田村落景观、中部苗族土家族特色山林滨水村落景观、北部土家族特色民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大众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而翻译批评正是提升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维度结合的方式,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对《一件小事》这部出自鲁迅笔下的经典小说的三个译本进行批评赏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身体修辞文化角度,解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割舌筋"情节。在作品中,"割舌筋"具有两个隐喻功能:华裔初涉美国社会时以沉默抗拒语言;作为华裔意识觉醒的标记,寻求文化与种族身份。笔者从身体修辞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为解析汤亭亭对种族、文化、身体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2,(3):43-43
邱野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主潮,媚俗语言大量出现在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模因论的维度,运用模因选择三因素解释媚俗语言产生和传播的现象,并以大众文化批判的哲学视角,分析媚俗语言模因选择三大因素,即模因本身的实质内容、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生与死、鬼与神在任何国度的文化中都神秘莫测。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鬼"为"归",与生死相接。人死后有归宿便是"鬼"。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魑魅魍魉"都与鬼的本义"归"相关。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从"魑魅魍魉"切入,一窥中国的鬼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