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她是一位企业家,但她更因那些以财经为背景的畅销小说而广为人知。梁凤仪穿着时尚,思维敏捷,语速很快,目光敏锐,丝毫看不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了解历史是认同的一种途径"每次在重要集会中站起来唱国歌,我心中就必有一阵牵动,包含了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应有的骄傲、感恩、温馨、  相似文献   

2.
茆晓君 《文化学刊》2010,(2):183-185
<正>派克没到北京之前就说过:"不住上20年,谈不上写关于中国的书。"孔飞力先生通过一些清史资料与扎实的中文基本功却写下了在美国历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普遍被人们认为起到了开学术研究风气之先的《叫魂》。通过独特的视角,将1768  相似文献   

3.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4.
娜拉在走出婚姻家庭后经济、人格独立,获得了圆满的人生,这并非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提出的新可能,而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出的四种可能:堕落、回来、"包里有钱"、死中的第三种。只是在鲁迅看来,经济独立是娜拉所不具备的能力,或在出走社会后不可能达到的结果,"死"对活人不具备意义,所以对于娜拉出走的前景,鲁迅只提出了两种最有可能的道路:堕落或回来。而《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获得的独立而成功的人生,不过是放大了鲁迅对娜拉"包里有钱"的判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正演变成一场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国家竞争力的解读,我们认识到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创新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而创新的深层动力在于政府的制度安排.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结合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各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条件不尽相同,在不同条件下的建筑创作应该是多元的.在优秀历史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建筑师,应该自觉的站在历史高度,以保护和弘扬我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使新建筑创作与历史文化名城和谐共生.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黄帝陵祭祀大院三个项目的设计思路介绍,以表达我们怎样理解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如...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物质、制度、精神,汇集在一起形成"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归属于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维度地阐述了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别从"人化"、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生产力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进行解读,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要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帮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蒋晋光  刘饶 《文化学刊》2012,(1):139-146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在吐故纳新之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宛如一个人的呼吸过程。中国历史上有着三次"呼吸"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基调的确定、格局的形成以及未来的方向。中国文化的这三次非同寻常的"呼吸",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今天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想起朱安,眼前就浮现一口井.那深深的院落,高高的围墙,阴晦的天气,一个又一个孤寂的上午、下午,夜里战抖的星星……无不使人联想起"心似枯井"这个词语.即使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那八道湾胡同或砖塔胡同,这口井仍一如既往地空旷,孤寂,几乎令人害怕.  相似文献   

10.
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美感的作用与价值。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修辞方式,还需要结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建立合理的解读措施。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只有真实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才可以直观地表达其中的内涵,认识语言差异,找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壁垒,找到两者之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为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因过去对历史文化街区认知的局限性,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近30年的保护利用中有一些不足.如何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优化该街区的空间质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给出较好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当前值得考虑的议题.根据实地走访与调研绍兴市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心目中,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鲁迅研究也遭遇到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不同个人挑战鲁迅的方式也不同,其中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鲁迅是谁?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士;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相似文献   

15.
鲁迅哲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框架问题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其生命最后一年,为引进盖达尔做了很多工作。他对盖达尔《远方》的评论,亦可基本涵盖一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评论引申开来为儿童文学要使儿童认识到真实的生存环境,要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使他们自己也要求"真";要引导儿童向上的情怀,向上应该而且可以与向善合一;"怀旧"会使心灵获得"美"的体验:凄美的感伤,广大的怅惘,甜蜜的忧郁。鲁迅对于盖达尔的引进和评论,是他为儿童文学实现真善美的本质所提供的正确路径。鲁迅与盖达尔还发生了两处"遇合":鲁迅笔下的辛亥革命与盖达尔笔下的俄国二月革命"惊人的相似",这促使我们对这两次革命及其评价进一步重新思索;盖达尔竟然描写了中国麻木的国民性,与鲁迅的相关描写,异曲同工。这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耻感。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尼采     
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  相似文献   

19.
刘明 《对外大传播》2007,(8):39-40,23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相关成果与读者交流分享。今年初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作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颇受业界和学界瞩目。现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了极为深刻的负面影响,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使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得不到重视。多数政府并未把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仅作为主管部门的一项业务,许多地方编制了保护规划,却将其束之高阁。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应顺势而为,找准契合点。从夯实公共政策的基础抓起,使其更具针对性。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存续特征及其保护工作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行政法。建立健全保护监管体系,尽快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问责机制,保障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