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62年施行文化财保护法开始,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没有人可以否定韩国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在拯救和保护濒危无形文化财方面的巨大贡献,然而也必须承认,尽管成绩显赫,韩国无形文化财政策的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副作用,甚至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分两个部分梳理和分析韩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前半部分谈历史经验,从政策运作的时代划分考察制度的核心内容的变迁;后半部分谈教训,考察制度执行过程中突现出来的三大问题:无形文化财制定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原型问题;传承保有者的文化权力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2010,(2):105-114,158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以宗教为基轴展开的,始终潜藏着"靖国参拜"与"信教自由"的悖论。将无形民俗资料改称为无形文化财纳入指定制度,内部动力是神道联突破政教分离原则的企图,外部背景则是世界遗产条约中文化景观这一子范畴的增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与民俗学对"文化"的认识相龃龉。信仰的文化遗产化,可能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人权,导致信仰、信心的躯壳化,并带来其他学理、伦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1962年施行文化财保护法开始,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没有人可以否定韩国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在拯救和保护濒危无形文化财方面的巨大贡献,然而也必须承认,尽管成绩显赫,韩国无形文化财政策的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副作用,甚至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分两个部分梳理和分析韩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前半部分谈历史经验,从政策运作的时代划分考察制度的核心内容的变迁;后半部分谈教训,考察制度执行过程中突现出来的三大问题:无形文化财制定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原型问题;传承保有者的文化权力化.  相似文献   

4.
高静 《文化遗产》2016,(3):54-63
在经历了"现实复原——历史包装——原形解构"三个阶段的研究后,韩国学术界对江陵端午祭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任东权1966年整理记录的江陵端午祭指定资料历来被视为文化原形,受本质论的影响,"原形至上"的复原主义在江陵地区愈演愈烈。然而解构研究学者却发现江陵端午祭的原形在祭仪和起源传说上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因而对所谓"原形"提出质疑。解构主义学者认为应摒弃原形至上的本质论观点,以建构论的视角重新认识江陵端午祭。  相似文献   

5.
韩国无形文化财实行"名誉保有者——保有者/保有团体——传授教育助教——履修者——传授生"的传承人体系,其中保有者主导着无形文化财的传承、履修者为传承的主体力量,保存会和传授教育馆为传承人的主场。韩国政府为除履修者以外的传承人给予生活费补助,还为各种传承项目提供经济支持。传承人和政府相辅相成,积极促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杜氏图书分类思想经历了科学主义、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三个重要时期。尽管"主义"随时代在变,但"科学"精神却贯穿图书分类学术的始终,其图书分类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主义"与"科学"的变奏史。因追求"统一"而寻求"主义"引领,因坚持"标准"而不离"科学原则"。虽然呼唤"主义"的指导,但"主义"指导是有条件的,"主义"必须以"科学"为前提。对待杜氏图书学术思想的这种演变,应该有一种辩证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7.
罗映纯 《编辑之友》2011,(6):105-108
新闻专业主义近十年来在学界与业界引发了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它在近现代新闻业中已有萌芽。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成为我国报刊和报刊思想的主流。在新闻专业主义重新被探讨的今天,重回历史现场,探寻它在我国的萌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专业"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知识的特质与其涵义的核心内容入手,指出"知识的哲学属性"与"知识的实践特质"的两分研究视野决定了其概念涵义的离散性和定义的多面性。以此为逻辑前提,讨论对知识概念及其涵义进行研究的方法论,继而应用"诠释佐证法"鉴别知识概念涵义的三个主要研究视角和展开范畴:①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创造角度看,"知识"是智能过程、心智状态和"传统";②从知识的语义环境和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看,"知识"是"数据、信息和知识连续统一体"的一个环节和部件;③从管理角度看,"知识"是具有双重特性的有形资产和具有潜在价值的无形物。最后,分别以"人本主义语义-逻辑坐标"和"外在主义语义-逻辑坐标"对文献中既有的大量知识定义进行归聚,区别出两个互补的定义集合--"人本主义主观知识定义集合"与"外在主义客观知识定义集合",并以知识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分析两个集合平行互补的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关注,如在立法领域、民俗领域、教育领域、经济领域、艺术领域等都有涉及.本文就是想从档案的角度研究如何以建档的方式对非物质的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无形变有形的创造"和如何对"创造成果"进行保护的一些设想及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民俗主义"的启发下,探讨春官说诗"朝向当下"的文化表相,分析人群实践背后深层次的信仰传承、社会结构和文化意涵。揭示从传统民俗到当代民俗的变迁路径背后,历时积累的道教民间信仰力量是春官诗创作原动力的事实本相,进而巩固社会现实,不断强化社会意义。春官说诗的当代文化价值和意义:春官表演实践展演是文化符号集合扩大的文本,人们根据这些具有当下社会意义的符号形成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由此,新民俗不断重组变异、循环转化。  相似文献   

11.
创意与生活是理解台湾无形文化资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角度。创意作为策略,使无形文化资产与当代日常生活融通(本文称之为"创意导向生活"策略)。此处的"创意"和"生活"具有特定含义:作为方法的"创意",不仅指运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无形文化资产资源的狭义概念,也包括在公共文化建设和公众日常生活实践等领域运用创意保存与发展无形文化资产的广义性。"生活"又可分为无形文化资产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或形成新的日常生活功能等属性,亦可基于主体性分析此为"谁的‘生活化’"(如当地人与观光游客,或特定消费阶层、文化群体和年龄群体等)。具体之,"创意导向生活"策略包括"价值重塑"与"功能化","时尚化"与"年轻化","参与体验式"等三组方法。但其也存在同质化趋向严重、应用范围有限、区域与类型的发展不平衡、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等局限。  相似文献   

12.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踏上海外打"黑工"之路。但在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失业潮背景下,"黑工"们如同过街老鼠一样被追打,最终被迫回国。淘金梦破灭后,他们中的一部分被带回了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遣返审查所  相似文献   

13.
尤亚琴 《今传媒》2011,(10):24-27
法官的释明权,法官的释明权制度,最早产生于1877年的德国民事诉讼法,其最初是作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而存在的。我国将本来作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而产生的法官释明权制度适当的引入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从而弥补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所产生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我国释明权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释明权制度,提出相关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民俗学学科发展脉络中,"20世纪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及其研究为起点的。有关20世纪日本民俗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之学术动向的探讨,也是为了进一步探寻迈向"21世纪民俗学"的术语。以往的民俗学将研究对象仅限于"民俗",而将"人"看做"民俗"的载体或"信息来源"。为了摆脱这样的对"人"的观点,新一代日本民俗学者在以往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面向"人"的民俗学,从而使民俗学成为关注"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及生活经验的学问。民俗学研究不该只将"民俗"局限于与传统、传承息息相关的民俗事象,而是应该通过"民俗"探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之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以理解普通人"当下的日常"为目的的面向"人"的民俗学,实则是"回归"民俗学学科本质属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岩本通弥教授主编的《世界遗产时代——围绕对全球化·标准的接纳兼容的日韩比较研究》的第一章,是岩本教授为全书撰写的总论部分。在对全书的整体框架进行总体介绍的同时,本文明确地指出了该研究的背景与希图解决的问题,解析了作为各章前提的世界遗产二条约的形成经纬、概略了日韩《文化财保护法》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了两者在接纳兼容世界遗产二条约时的不同之处及影响等等。该论著是2008年度至2010年度岩本教授主持的"有关世界遗产条约的战略性接纳兼容与运用对文化财保护制度影响的日韩比较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也是岩本通弥教授主编的于2007年出版的《故乡与资源化与民俗学》的续篇。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1950年就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非遗保护且认识到文化遗产活用的重要性。以人口过疏化、少子高龄化等社会状况变化为背景,2018年日本政府再一次修订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重点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活用。日本文化遗产的活用大体经历了"公开、普及与教育""应用于城市建设""追求经济效益"三个阶段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以及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产生了利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活用想法,如日本遗产认定制度及活用文化遗产振兴观光。日本文化遗产的活用经验对我国非遗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刘婷 《今传媒》2012,(5):42-43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强化报道,它以教育、启迪为目的,以典型材料为内容,以感动人心,影响思想为宣传手段来发挥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但在中国,长久以来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处于一种"报道时感动,报道完冷漠"的尴尬局面。传者与受者之间存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使媒体无法完全有效地发挥正面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弼马温"是《西游记》作者的天才创造,以往学界普遍认为它源于传统"马厩畜猴,辟(避)马瘟疫"的民间习俗,"弼马温"即是"辟(避)马瘟"的谐音转变。近来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其为荒谬无根之谈,"弼马温"乃是小说融入全真教"心猿""意马"观念的结果。实际上,此种新见并未明晰佛、道二教的"心猿""意马"连用观念亦源于传统猴马复合民俗,它们在小说中多存在于回目与赞诗中,并未构成小说的主导性创作意图,也未完全化入小说的情节叙事,因此未能掩盖猴马民俗在小说中的鲜活存在。"弼马温"命名乃至小说猴马关系内容创作的成功,根本在于作者对传统猴马民俗予以创造性借鉴与发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3):31-42
在标准传播学视野当中,宣传与集群心理学均因为其不正统的身份而处于被批判的边缘地位,"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代表了传播学科对美国宣传研究和欧洲集群理论的典型认识。但这种基于效果研究的视角的再回忆,往往将这些思想的理论魅力和社会关切给抹除了。从集群心理学和进步主义的思想出发,本文大致勾勒集群心理学在美国取得的"本土化"发展历史,探究在这两种理论的影响之下学者们对公众的认知、对宣传的理解以及对民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