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派,是集反叛和浪漫于一身的诗歌群体。朦胧诗派的诗人们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时代变迁,记录了一段关于青春和迷茫的"自我"的成长史。本文结合诗人们创作的诗歌作品,阐述朦胧诗展现出的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性情论是何绍基的重要诗学理念,他认为诗歌风格与个人性情密不可分,诗歌自成家数也不主要是在诗歌上用力,而是先培养独特的性情,然后搬移性情于笔墨。对于这样一个明确提倡性情书写的诗人而言,他的诗歌创作很好地践行了诗学理念。何绍基一往情深且直率耿直,因此亲情诗情感深厚、直抒胸臆;他个性奇宕且旷达不羁,因此自然物象诗善写奇景异趣,奇伟壮阔;他心性高傲且执拗坚韧,因此组诗书写挑战难度,力求摆脱日常经验。目见之皆是性情,读其诗如见其人。从创作的角度具体考察何绍基诗歌的性情书写能为理解何绍基的性情诗说提供一个很好的角度,也能更好地了解何绍基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梁潮是"独秀作家群"中一个笔耕不辍的诗人,是当下广西乃至国内少见的仍在坚持新诗创作的50末诗人,他的诗作属于象征型文学,既深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保留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民间小调和童谣等传统禀赋,常常将象征和隐喻等融入形象、意象、情景与意境之中,进行诗歌叙事,在艺术上呈现出中西诗学观念互化、融合的风格特色,他的咏史母题的诗作具有这种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相似文献   

5.
伊沙作为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立足生活本体和经验本位,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个体思考,通过口语化的语言、解构性的策略还有幽默的风格表达,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深刻的内涵。他在诗歌《回答母亲》中设置了多重对立模式,在时间上呈现出过去与当下的断裂,思维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背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与距离化,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6.
细读真德秀的诗,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理学思想,但他关注的不只是道学气象,也有艺术之美。他将理学家所讲的"义理之正"与宋代士人追求的"性情之说"联系起来,认为只要合乎"性情之正"的诗歌,都是被认可的,都可以被称作"正宗"之诗。笔者基于南宋理学盛行的背景,研究真德秀的诗学思想。当然,诗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诗歌中的艺术特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宗派,而位列其中的晁冲之与江西诗派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从江西宗派的缘起来看,吕本中指代的包含晁冲之在内的江西诗派诸人是以诗学风尚为纽带、超越地域限制的诗人群体;在晁冲之的生平交游方面,其与江西诗派的陈师道、吕本中等人都有深厚的交情;在晁冲之的诗歌创作方面,其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派的诗学理念与诗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歌理论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究中国诗歌在庞德的诗学理论和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地位。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作为他者文化进入西方文化视野来对抗一战后分崩离析的西方社会,以及陈旧的欧美诗学,是文学上的拿来主义,更是文化参照物和创作的灵感。  相似文献   

9.
吴梅村诗学理论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钩稽吴梅村诗学之论 ,指出梅村诗学理论主旨有以下数点 :一为论诗主才思、性情与学识并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之一。二为主知人论世 ,强调客观存在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一诗学观 ,可以说是他的诗歌创作客观论。第三 ,梅村对明中叶以降诗坛流变史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意见 ,赞同“七子”派的基本主张 ,抨击“七子”派末流 ,批评“公安” ,鄙薄“竟陵” ,表现了他尚雅的诗学趣味。第四 ,指出梅村诗歌创作论与诗歌批评论 ,皆主“取其中”和“不可一端而求”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潘岳和陆机都是西晋太康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五言诗诗风华丽,都体现出太康诗歌典型的繁缛诗风。这两位诗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其诗歌风格与成就较为相近,历代并称为"潘陆"。从潘岳和陆机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特点上来讲,这两位诗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究其人生经历与诗歌境界而言,又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对潘岳和陆机两位诗人五言诗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他们诗歌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红颜写作"是2010年诗歌评论家李少君、张德明提出的诗歌概念,用来指代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潮流。从诗歌现象的出现到引发争议,从回溯词源到全新意涵的阐释,这样的命名似乎呈现了悖论特征。诗人的身份认同和批评家的学术评价共同阐释着"新红颜写作"的诗学特征与美学倾向,这种诗歌样式本身也推动了21世纪诗歌运动的发展,展现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徐萍 《职业圈》2007,(8S):114-115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成文”以“尽意” ,这是汉语古典诗学语言形式理论重要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言不尽意”这一语言表达困境为出发点 ,高度重视“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的统一 ,汉语古典诗学揭示 ,诗歌语言具有包括语义“成象”与语音“成音”功能在内的两大“成文”功能 ,只要 (也只有 )创造出具有巨大情感表现力的语象、语音形式 ,诗歌就会 (也才会 )超越“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诗歌的生成过程 ,乃是语言“尽意”的表达力量与“成文”的形式创造力量 ,在开放性相互激发关系中走向高度综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约翰·济慈以瑰丽奇妙的想象和华美的词句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仔细阅读济慈的诗歌和他的诗学观点可以发现,济慈诗歌中有着超前的现代性,因此,本文将通过比较济慈的诗学观点与现代派代表托斯·艾略特的观点来解读济慈诗歌中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杰出诗人,杰尔查文是这些诗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他的诗歌关注现实、富有色彩、对生命的奥义有着哲理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俄国后世诗人特别是普希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之为"俄罗斯诗人之父"。本文将从多彩风景与丰富情感、讽刺元素与公民精神、哲理诗三方面分析杰尔查文诗歌对普希金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南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在宋代诗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主要探讨了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其成因,首先从《白石道人诗说》出发阐释了姜夔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浑厚”与“飘逸”的审美理想、讲究“法度”与“活法”的统一、兼具儒家的诗教观和道家崇尚自然的风格,以及追求“意格”与“韵度”。其次从南宋雅化的环境出发探究诗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雅”的内涵。最后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个性才情着手,探讨其诗学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研究姜夔诗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原因,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姜夔的作品风貌,也能为同时期的诗学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言不尽意","成文"以"尽意",这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基本思路之一;能使诗达到"意无穷"境界的乃是诗之"象外之象"、"声外之音",则是其另一重要基本思路;这两个基本思路联系在一起,构成汉语古典诗歌语言哲学完整的内在理路.以"意无穷"为最高境界的汉语古典诗歌,昭示着这样一种文化精神追求在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中,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这种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是思考汉语现代诗歌乃至现代语言哲学的一些相关理论问题等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华莱士·史蒂文斯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诗坛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最高虚构笔记》(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通常被认为是他有关诗歌本质探索的最伟大诗作。诗人在其中探讨了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最高虚构”(Supreme Fiction)的诗歌创作理念。该理念不仅指引了他终生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其他诗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该文拟结合史蒂文斯的艺术创作经历,从“第一观念”与“最高虚构”的关系、诗歌变化本质对“最高虚构”的影响,以及史蒂文斯有关“诗人作为最高虚构创造者”的诗人概念等角度,结合《最高虚构笔记》中诗歌对“最高虚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史蒂文斯的诗歌理念和创作实践,并为人们通过诗歌“最高虚构”为现实世界赋予秩序与意义的尝试提供一些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