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部分文化典籍都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颜氏家训》也不例外。其在学习目的、过程、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与现代许多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对现代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现代语文教学为例,论述《颜氏家训》中包含的学习观,并剖析其与现代教育之间的联系,指出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代阅读方式带来便捷信息获取和舒适阅读体验的同时,一些不良阅读倾向和潮流也开始出现。中国传统家训中蕴含众多读书思想和学说,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参考。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代表,其中深度阐释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蒙以养正、尽早阅读""勤勉读书、会当有业""阅读经典、仁义为节""身体力行、以身示教"等读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经典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学界对于《周易》思想探讨已久、成果甚多,但很少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而"气"的思想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阴阳二气""精气""气之感应"三个方面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5.
孟子以后,儒家的思想学说逐渐衰微,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四书"的解读开创了新的诠释系统,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孟子集注》加入了许多创新理学思想,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也堪称宋代儒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朱熹通过对《孟子》的解说,构建了"天理气"大观、"心性情"小观及"知行"的认识论,在加强儒学思想理学化、人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6.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道德经》视野下分析哈代短篇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蕴含的老子教育思想,探讨哈代与老子共同的有关世人修身养德的教育思想。研究发现,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主人公斯蒂夫在探险过程中成长为"唯道是从"的英雄人物,并将"与道同德"的圣人形象具体化为人物"失败者",以体现圣人对世人的引导作用。哈代在这部儿童小说中所表达的道德教育寓意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先平先生继承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对大自然文学的审美观照,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沟通与联系。他的《海雕行猎》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深刻的现代启示,作品展示了大自然世界中激烈地生存竞争,教会人们生存之道。作者对整个大自然界满怀最真挚的情感,在创作中凸显了海雕形象的自然本真,并通过《海雕行猎》向读者传达了一些内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本文就主要论述刘先平《海雕行猎》的独特价值,分析《海雕行猎》中蕴含的启迪心灵的生存之道、动物界存现的自然本真的"类人"特征、动物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最后论述刘先平《海雕行猎》的现代启示以及内涵深刻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在对陌生化理论的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理论工具剖析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特征。具体的文本解读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其一,探讨《野草》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其二,探讨《野草》语言所营造的"疏离的"阅读环境;其三,挖掘《野草》"晦涩"的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违纪状况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儒 《职业圈》2007,(11):66-67
200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这实际上是"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文章通过对西南地区某高校的近几年学生违纪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找出深入贯彻落实《规定》"人本理念"的一些切实有效地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阳明心学将宋明理学在心性领域的探讨推进到精微的地步。王阳明的理论建构,基本上是围绕其对《大学》的诠释进行的。阳明以对朱子《大学》新改本及其"格物说"的批评为起点,逐步建立起其以良知为本体,以致良知为工夫,以心性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和本体工夫合一为导向的心学思想体系。而阳明心学思想的顶点及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通过对阳明的《大学》诠释和其思想建构脉络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以《大学》为核心的四书诠释如何影响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进程,以及宋明经学与理学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08,(3):141-141
李钧在2008年1月17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十字街头中国学术如何整合与重建》一文中指出:"有学问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问"都是现代学统的组成部分。它不保  相似文献   

14.
南宋俞庭椿作《周礼复古编》为周礼学史上集前人"《冬官》不亡"理论之大成,开"《冬官》补亡"之风气的开拓性著作,在宋代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书内容虽深为清以后人诟病,但其合理性与对元明两代的《周礼》思想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故其得失值得我们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王弼的《周易注》中的"通感"论既有象数上的作用,也蕴含了美学的思想。他通过阐释《咸》卦的《卦辞》,将"虚"与"情"结合,以达到一种感悟式理解;阐释《彖》传,通过爻所显示的抽象的位置与所蕴含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体认式的情感。在《周易略例》中也用了相同的思想说明其解《易》体例。在此,达到了"情的识化"与"识的情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尽管表现抽象,但在含义上却极为丰富,生动而活泼的,紧密结合的具有天然美感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研究老子《道德经》,透过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的神秘外衣,系统分析《道德经》中关于"非语言"功能的精辟论述,集中探析了老子对"非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视与推崇,并结合实际阐明老子"非语言"理念对于"非语言社交"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19.
"爱"作为早期佛教中便已产生的思想,一直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杂阿含经》中详细的展现出爱支作为缘起法中的一支,在缘起法完善之前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十二因缘完善之后,联结各支的重要作用。同时,"爱"作为一种恶业,是苦产生的直接根源,因此在早期佛教中一直被予以断除,这一思想在《杂阿含经》中有详细体现。通过分析《杂阿含经》中"爱"的思想出现的原因和内涵,可以发现,"爱"不仅对缘起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