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风景"第一次作为理论术语出现,本文第一次从文学角度考察了"风景"一词的衍生,从理论角度阐释了"风景"的特质与"形似"的价值,并通过比较古人与西方、现代学者对"风景"内涵的界定,说明了"风景"的古今通用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益 《文化交流》2012,(8):19-23
在瑞安,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蓝夹缬”传承人王河生是个传奇人物。1955年,王河生出生于瑞安马屿镇净水村,天生一股农民的韧劲。他读书只到中学,却有对知识的领悟灵性。王氏祖上连续九代以蓝夹缬印染为业,清末民初在温州信和街开设染坊,名传浙闽两省。新中国成立后染坊关门,王河生的父亲创力、了马屿染色工艺厂,他从小耳濡目染,知晓其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
林冲是《水浒传》中经典的人物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解读,除了"理性守分的末路英雄"这一主流评价,还有"凉薄自私的庸碌教头"的反面评价。但是,林冲性格本身是复杂的,任何的二元解读与评价都有损其形象的经典性。读者只有从社会的深度去挖掘林冲行为原因,才会觉察到林冲"现实中的两难俗人"这一面,才会进一步对林冲形象形成理解、同情、悲悯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4.
"二律背反"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起来.针对此现象,文章从"二律背反"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魏晋后期佛教初传的本土化产物,即"六家七宗"中的支遁即色宗。理解即色宗倡导的特定概念"即色"时,难免会涉及对"即色本无"与"即色游玄"的解读。以此视角来考察"即色"会发现,在"性空"理论的内部中支遁(道林)即色宗的"即色"概念往往表现出差异性。事实上,"即色本无"即是从作为客体存在的共同特征("色之为色"的共有属性)来辨究"本无"与"即色"的抽象关系;"即色游玄"则相比"本无"更加侧重其之于"即色"的形象关系,即本文所论述的审美特质。这种差异性虽然影响到了对"即色"本义的中性理解,但也正由于这种差异的比照,才使得我们不断将"即色"推向对其属性问题(共有与个体、抽象与形象)的探讨上,如此方能真正达成对即色宗特定的"即色"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术观"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不仅需要从"艺术本体"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从"艺术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借助亚历山大的文化菱形图式,通过纵横两个纬度对社会——中介——艺术和生产者——中介——消费者几大要素进行考察,揭示了"中国美术观"形成与建构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并发现,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之建构与拆解的博弈正是"中国美术观"形成与建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在对陌生化理论的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理论工具剖析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特征。具体的文本解读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其一,探讨《野草》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其二,探讨《野草》语言所营造的"疏离的"阅读环境;其三,挖掘《野草》"晦涩"的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者多从两个方面对美国金融监管法案进行研究,第一是对改革法案的不同角度解读,第二是对改革原因与效果的评价。然而,作为金融领域里一项重要法案,笔者认为有必要从金融法的规制和原则对改革法案进行解读。本文认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体现了金融法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中央银行监管职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原则,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二十八宿的命名是中国古人对天空星斗认识活动的结果,后世人们对这一结果的解读存在着某些争议之处。原则不清则理据不明,在探寻理据时应遵循三原则:以语言文字本体为主要原则、以出土文献研究成果为运用原则、以分野机制为游离原则。在探寻命名理据时,可从形象化视角解读,亦应按此视角解读,放弃形象化解读而用复杂抽象之说,这本身就不符合人类认知思维方式,更不能服众。房宿和奎宿历来解释颇有争议,故笔者选取房宿与奎宿作为解读对象。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德经》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很少,其中的"音声相和"可认为是老子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音乐观。史学界和音乐学界对"‘音声相和’即强调音乐是和谐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这一观点是基本认同的,但对"音""声"的概念及"和"的方式各有说辞、见仁见智。要想了解老子的音乐观,首先要摆脱惯常的逻辑和推理,对《道德经》进行系统研读,如此方能解读其真义。从"音声相和"一词逆推出预设结论,再以儒家孔子音乐观之相互比较,得出老子音乐观所具有的高度哲学内涵及对当下音乐发展的意向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年前的十七大,我刚入社,是"一读"。五年后的十八大,我第一次参加党代会前方报道,诚惶诚恐。淬炼五载,对外传播意念逐渐沁入骨髓。如何从海外关切视角解读十八大,需要我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在此番"战役"中努力探寻和学习。以下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处世、做人的哲学,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涵义很简单: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为人的天性,不走极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属性,不要违背宇宙间万物的规律,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深刻体现仁义的道德,伦理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主体应该是我们古人的天地观。企业家一定要从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早期自然哲学着重研究事物的原理,但先哲们皆未能全面完整地阐述这一原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说"是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常被作为解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理。本文将尝试从"四因说"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国际上,"中国梦"这一理念也引起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关注,阿拉伯政界、学界、传媒界许多人士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做了解读。本文就部分阿拉伯学者对"中国梦"的看法作一梳理,希望能有助于"中国梦"的构建与研究。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前景和建言1".中国梦"的内涵阿拉伯学者从各自视角出发,对"中国梦"体现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做了解读,反映出他们对"中国梦"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映真短篇小说《将军族》创作于1964年,作为他早期的代表作,作品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试从"用喜剧的笔调来写悲剧"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从而凸显作品的悲剧主题,充分表达作者对当时底层社会人物的深切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小户型住宅的供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贵 《职业圈》2007,(1):56-57
近年来,在大中城市出现小户型住宅供不应求的现象,文章试图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彭小贵 《职业圈》2007,(1X):56-57
近年来,在大中城市出现小户型住宅供不应求的现象,文章试图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