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是电影的底色,离开了人性刻画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电影《为奴十二年》采用冰山理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对个体的分析刻画作为思考人性、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人性为视角,回家为线索,冰山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伤痕电影《为奴十二年》中人性的表现,揭露影片背后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阐释在苏童的小说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进入21世纪以来,苏童并未停止对人性的探索,反而以更为细致的用笔去描摹、挖掘人性幽微处最为坚韧的一些质地。本文就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黄雀记》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展开论述,阐述苏童长篇小说中对于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复调叙事的方式,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沉浮,立体地呈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严歌苓通过各种不同人物类型集中展现不同人性中的新与旧、稳定和变异。本文结合拉康的镜像等文学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多方面解读,以期探究严歌苓对人性书写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4.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系列小说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他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则把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梁晓声创作评价的核心问题。评论界的分歧在于,梁晓声塑造知青形象乃至书写某一段苦难历史时所建构出的崇高生命境界,到底是人性之善美还是人性之愚昧,又是否是粉饰了现实、掩盖了苦难。前一个问题,指涉文学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笔法,描绘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及历史的沧桑巨变,在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对立冲突中凸显出一个民族的反抗精神。《白鹿原》通过阐述传统文化规范对人性的压制及人性的反抗酝酿出的矛盾冲突,使作品传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并形成了浓厚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史中,苏童是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我的帝王生涯》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展现了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揭示了历史的残酷性,人性的丑恶和存在的荒谬。小说中的虚构历史叙事、内聚焦叙事和换位的叙事方式,充分反映了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苏童高超的创作水平。本文将通过对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的分析,研究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芳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与小说存在差异。小说对曾献身于文工团的那一代人的追述充满了伤痕的语调和对历史、人性的反思、批判,而电影则主要表达对文工团青春岁月的缅怀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的历史题材剧创作一向十分繁荣 ,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出现了与传统历史剧在创作方法、创作内容等方面均不同的“新史剧” ,这类剧往往不是追求对以往历史的真实再现 ,而只把历史当作一个框架、一幅影象 ,对历史进行较多的虚构和假设 ,或者借以传达对历史人生的某种感悟 ;或者借以探讨一般历史发展规律、普遍人性等问题。作者往往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或称使命感 ,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就是这样一部对历史充满个人解释和哲理思辨的电影。要言之 ,《荆轲刺秦王》的编导不想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荆轲刺秦王等重大事…  相似文献   

11.
自 2 0世纪末期《曾国藩》、《杨度》、“康熙”“雍正”“乾隆”帝王系列等引起世人瞩目的长篇巨著出版之后 ,湖南文艺出版社又隆重推出了长篇历史小说《道家演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部内蕴深厚、丰神别具的著作开拓了以历史小说表现浩瀚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新局面。如果说《曾国藩》、《杨度》着力刻画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功名型文化人格 ,《少年天子》以诗情画意描绘天子少年的心理情感变化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以传奇妙笔揭示了封建帝王的文治武功和人性的繁复变化 ,《白门柳》谱写了明清之交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 ,那么《道家演…  相似文献   

12.
严魁 《职业圈》2007,(9S):98-99
《呼啸山庄》的主旨是对人性的批判,而非对现实的批判,这正是它被誉为“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以及“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的原因。它对于人性的论述非常成功,指出人性善恶之间的转化与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呼啸山庄》在描写主人公爱——恨——爱的人性转化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最终战胜了人性的邪恶,爱远比恨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老舍话剧《茶馆》文本的分析,指出该剧深深打上那个极"左"年代的印记及艺术上的种种不足:创作理念与思路、人物处理与刻画表现出严重的图解历史与政治简单——也就是走捷径的做法。与此同时,以分析曹禺的话剧《雷雨》人物为切入点,比照出后者在该剧对人物刻画上表现出的人性深度,此外还简要指出,曹禺先生在《雷雨》中体现出创作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15.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16.
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过程,而当人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就会造成欲望的过度膨胀,人性中恶的因子就会展现出来,从而酿造悲剧。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性的膨胀忧思为己任的当代作家刘庆邦,在其作品《神木》和《哑炮》中,向我们展示了底层矿工在物欲和爱欲无法满足下人性泯灭的救赎与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甜牙》讲述了女间谍塞丽娜的故事,文本中充盈着时政与文学、女间谍与青年作家、善意的欺骗与真挚的爱情等情节,笔者意图站在人性伦理与道德情感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塞丽娜的一生。小说中改变塞丽娜一生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塞丽娜母亲、塞丽娜情人托尼·坎宁、甜牙资助对象汤姆·哈雷,笔者拟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对《甜牙》中人性的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1,(3):181-181
沈顺福在《文史哲》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自由是意志的品质。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经过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道家的自然,其主语是人性,是人性自然。此时的人性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内容,更没有主体性和意识。  相似文献   

19.
符号矩阵理论是叙事符号学大师格雷马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该理论为研究叙事文本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旨在运用符号矩阵理论对莫泊桑的《羊脂球》进行结构分析,具体通过研究羊脂球与九位乘客的对立关系、羊脂球与普鲁士军官的对立关系、九位乘客与人性中美善的对立关系,从而得出《羊脂球》推崇纯洁与高尚美好人性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电影《窃听风暴》讲述了一个铁血国家机器的秘密警察魏斯勒在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德雷曼生活的窃听中,逐渐被作家内心的纯真与其妻子真挚的爱所感动,最后这个秘密警察转换成了一个自觉自愿的护卫者的故事。本文从电影的故事情节、视听语言以及历史视角三个维度出发,简析电影所中"人性复归"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在电影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