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坛,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沈从文因此享誉世界,却也因此被认定为汉语世界最难翻译的小说家之一。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是美国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也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英译者,对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笔者从沈从文被英译的小说中挑选出偏离语言常规的六种变异修辞现象作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的考察参数,在访谈中,就其翻译策略与再现效果逐一与金介甫教授展开深入探讨。金介甫教授指出:对于英语母语译者而言,变异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再现难度较大,但依然应当努力尝试去实现,然而当风格再现这一目标与译文的流畅性与自然度以及文学性发生冲突时,则不应以牺牲后者为代价保全前者。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沈从文。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集约有八十多部,其中大多以湘西人文风情为素材,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为读者塑造了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在沈从众多的文作品中,《边城》是一部传奇佳作,迄今为止已有三部翻译作品,本文以金介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作品扎根于高密东北乡,他将现代主义手法和乡土文学进行嫁接,运用审丑、荒诞、变形等现代主义手法书写乡土中国,加上自己独特的感觉和体验,创造出了“现代主义化的乡土中国景观”。这不仅同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乡土文学大异其趣,也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开阔了新的天地。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也是莫言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著述丰富。本文将研究卓振英教授英译的李渔楹联。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参照英诗英雄双行体,译文两行长度基本一致,在联脚处押韵,在译文中间常用行内韵、头韵等,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译文中经常需要添加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对原文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译者也努力在译文中予以再现,希望本文能使李渔作品英译研究的面貌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乡土文学中,沈从文以其清新独特的"湘西"作品著称于文坛。他的"湘西世界"是现代文学是上一颗永远的行星,散发着光芒。作为乡土作家,沈从文有着强烈的乡土根性。在其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土情节。我们透过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以看到沈从文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节。  相似文献   

6.
《天下月刊》是民国时期最具文化与学术水准的国人自办英文杂志,刊载了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沈从文小说《边城》、李广田诗歌《旅途》及凌叔华小说《疯了的诗人》等作品的英语译文。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些英语译文对其汉语原文的文化传达程度,力图揭示出邵洵美与项美丽、陈世骧与哈罗德·艾克顿、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等中外译者组合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差异化翻译策略和所表现出的多样化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 有这样一个寂寞的老人:他以他那清绿明丽的笔建立了一个神奇的湘西世界,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份美丽的光彩,他的作品流布世界,为人们深深喜爱,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必读作品,他的文学浸润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然而,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他伴随着他灵前的淡淡的月季馨香离我们而去了,留下一份长长的寂寞。这个人叫沈从文。 现在,让我们从沈从文早期的一篇小说《萧萧》一文的赏析中来体会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辑《沈从文文集》和编写《沈从文年谱》过程中,承美国圣诺望大学金介甫教授帮助,我编制了一份沈从文著作的外文翻译目录。此目以英译为主,其它语种因限于条件尚不完整,有待进一步查找。这份目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的“沈从文热”以及海外汉学界对沈从文研究的历史,对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将其书(篇)名、译者名、出版社(刊物)译出发表。  相似文献   

9.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30年代田园牧歌型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构建了一个浪漫、乡土、田园、抒情的世界,本文将试图透过其代表作《边城》解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杂合性普遍存在,只要有文化接触就会有杂合。在翻译中无论译者采取哪种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会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从而带有杂合色彩。陈荣捷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为主要目的,在翻译时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话语的特点,以凸显中西文化之不同,因此,他的英译《道德经》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在语言层面,他把较多的原语文本的语言特征引进了目的语文本;在文化方面,他将原语的某些文化特征引入了目的语文化;在文学方面,他将目的语读者所不熟悉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进了目的语文本。陈荣捷的译文既充分传达了原文文化特色,又准确传达了原文哲学含义,凸显了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张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49年至2015年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目录,概述其在英国译介的三个阶段,从翻译出版、翻译选材、接受和影响等三个方面评述和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译介情况。根据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出版数量呈逐年攀升状态,但英译作品的接受度不高。由于受到英语文化的主流感、中英文化差异、英国出版业的现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作品对英国读者构建客观的中国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经常走向两个极端,拘束于原文或完全忽略原文,导致译文失去文学性。譬如林语堂翻译的《行宫》仍然企图忠于原文,其译文失于平淡。世界文学具有超越民族文学的特点。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翻译诗歌应该注重文学性和诗性的回归,译文才能生存于世界文字这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正>一、研究城乡冲突的意义沈从文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沈从文研究主要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以沈从文早年的创作和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缺乏斗争性和思想性,是空虚无聊的作品,尤其是对他的爱情作品中性的描写持批判态度。当代的沈从文研究更多的关注其乡村题材的作品,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成为热点,同时注重沈从文作品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将沈从文的作品与外国作家相比较。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0届年会暨“当代文学中的反腐倡廉与生态和谐”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4日―1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联合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教授、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赵守盈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永健教授、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谢廷秋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代表们就“官场小说”作家作品研究、“反腐小说”评价、反腐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生态小说创作的得失、生态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初期,“乡土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衍化过程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最富“乡土情结”的文学,它交织着几种意识:乡土意识、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他的一系列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构筑了一个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原始、半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向“现代”过渡,留下了一幅清新的图画,《边城》和《长河》就是代表作。作为一种作品的特征,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中国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由于沈从文与苗族的血缘关系和他颇传奇色彩的经历,他着力发掘那些未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情和未被扭曲的人性。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的地方为羞耻。”①五荒八蛮,古朴的民风世俗与边陲山村的人情美、人性美构成沈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他是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都市世界、同时又以都市人的眼光打量“乡村世界”的。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两难性:他常尚乡土人性之“常”,却又无法阻止其之“变”;他认同现代化,却又对其影响表示“质疑”;他决意坚守“纯”文学阵地,却又渐渐从文坛“隐退”。因此,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不仅令世界瞩目,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成果同样卓著。尽管俄罗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几经波折,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保持着时密切时疏离,时附和时批驳的冷热不均的关系,但却从未中断过,其翻译和研究对象既涉及国内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也涉及国内鲜有提及的作家与作品,其中诸多研究观点和见解新颖独特。反观俄罗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选择与研究,想必会给我国的文学创作者、文学翻译者、文学研究者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易经》被人们称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一部极具文学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易经》,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学艺术,并尽量从主题和形式两方面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中国英语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译文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实用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英语的翻译途径及审美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