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提线木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五华提线木偶戏更是当地瑰宝,是重要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即原五华县木偶剧团,在木偶造型与演出形态方面,充分体现了五华提线木偶戏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五华提线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成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中的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被纳入文化传播研究中。中国古代木偶戏的诞生和发展与"仪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至今保留着鲜明的仪式符号。"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在研究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角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提示我们应当在传统民族志中的时间过程记录基础上注重影像民族志中的时间加空间记录,重新思考"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对日本朝觐仪空间中的长安元素进行解析,对其中的陛阶之"三阶"元素、主殿之"太极""殿阁"元素、龙尾坛之"龙尾道"元素、朝门之"门楼"元素的记忆存续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今日本,朝觐仪空间作为仍然发挥着实际功能的仪式空间,在对长安记忆有所重构的基础上,仍然延续着对长安的文化传承。长安文化在这一仪式空间中,作为概念型记忆元素,同时作为具有实际空间载体的物理型记忆元素被不断地"想起"与"强调"。从古至今的日本朝觐仪空间将其中对长安的继承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长安文化在当下仍然影响着日本仪式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提线木偶是我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河南省宝丰县来说,提线木偶更是当地瑰宝,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此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审美娱乐文化功能、精神慰藉文化功能、凝聚民众文化功能以及传承教育文化功能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体现了当前民间文化的复杂表达。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蹴鞠、马球、步打球、抛球、捶丸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和考释涉及宋代“球鞠之戏”的文献史料,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探究球戏在宋代发展至鼎盛的人文社会环境原因,立体化了解宋代球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剖析宋代球戏文化特征,进一步丰富填充宋代球戏研究版图。研究发现:(1)宋代球戏开展具有时间上的节令性、空间上的聚集性和参与人员身份多元化的特征;(2)用具制作中呈现专业化、球具样式多元化和球戏衣着服饰标准化的特点;(3)具备制度化球戏规则、规范化运作机制和创新性球戏规则。研究结论:宋代球戏文化呈现三点特征:创新性及发展性;娱乐性及兼容性;约束性及和谐性。  相似文献   

6.
柯嘉囝 《文化交流》2013,(12):57-60
木偶行话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所谓温州木偶戏,其实即平阳木偶戏。  相似文献   

7.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 《职业圈》2007,(24):44-45
泉州历史辉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文章通过对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文化旅游的特点和泉州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条件,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山壮族世代传承着沙戏、稻作农耕经济、婚姻习俗、祝寿习俗和规避性社会行为规范。如今,市场经济"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稻作农耕经济"高投入"与"低产出"恶性循环态势,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外界异质文化元素迅猛涌入,引发《五虎平西》壮剧传承中断、传统祭龙仪式与献祭田公地母消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以壤塘藏戏《松赞干布》为例,从四川安多藏戏的音乐、仪式、戏剧程式、表演等音乐人类学角度,探讨作为宗教艺术之一的四川安多藏戏,在生存和发展中始终秉承的宗教思想发展的精神追求和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藏传佛教情感表达特点;同时,本文将着重分析四川安多藏戏的策划、设计、艺术化处理等戏剧特征以及四川安多藏戏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效果和达到的目的,希望能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其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数理分析以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比较分析,在对泉州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问题,探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保护的均衡,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地位,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元素是构成地域性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传承和保护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核心机构。在博物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展陈布局中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分解重组、提取其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呈现,既是博物馆传承和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基本手法,也是营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之建筑空间的题中之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地处福建泉州,其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尚红”精神,空间布局中吸收了诸多传统建筑元素,使古老的闽南建筑特色在现代性博物馆建筑空间中实现了再生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梅林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传承发展梅林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高度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现阶段人员短缺、疲于谋生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成为阻碍梅林戏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发展保护措施;扩大受众群,建立自我造血发展机制;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传承后备力量;发挥地方政府保护主体作用,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等力量进行梅林戏文献资料数字化传承是梅林戏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泉州市海丝文化有鲜明的"海丝文化"特质,独特的地域人文性格等优势,其地位和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泉州海丝文化在规划保护和理念转变方面存在困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风险意识。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传承和弘扬泉州优秀的人文精神特质,重视和加强海丝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培育和打响海丝文化品牌,着力提高民众参与海丝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苏南常熟湖甸龙舟的整个过程。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变迁。、从时间上看,湖甸龙舟定在春秋两季.而不是更为普遍流行的端午节期间。在空间上,它并非以“竞渡”的形式出现,而表现为围绕着江南一带历史上与漕运有关的主要神灵李王、千圣小王和孚应昭烈王的温和的水上巡神仪式。每年春秋两度的庆典可以视为湖甸一带村落加强内部凝聚力的仪式。这种仪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某种难以摆脱的重复性行动.是对社会的基本需要而做的象征性的戏剧化表演。  相似文献   

17.
南宋皇城大遗址作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金名片,是南宋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场所精神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社会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南宋皇城大遗址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研究、保护、创新,从"生态博物馆"视角出发,有机融合遗址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展示空间与研发空间、教育空间与娱乐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展示形式,全面呈现南宋皇城大遗址完整的历史文化意义,推动杭州文化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在文化消费的带动下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之后出现新的消费形式又会刺激文化消费。所以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关系。以下本文将论述泉州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和意义,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央文化区"作为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中心,对于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强,城市人文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集聚度的空间分布调查,认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集聚度和集聚数量,与城市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性与城市文化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性也与城市规划的理念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视角,分析龙湖古寨的人文符号、空间文化符号、非遗文化技艺与节日仪式几个方面的文化资源价值。龙湖古寨呈现出浓烈潮汕文化和海洋文化特征,拥有丰富的符号资源,应该将之转化为一种文化共同性进行编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更新,形成一套能够产生文化认同的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在文旅融合的语境下,古村落改进与发展的途径是深入挖掘文化记忆资源以产生一套符号系统,利用文化符号资源进行文旅赋能,同时在传播方面应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文化需求,方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