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以对主人公皮科拉的一生事迹的描写,为人们展示了生活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的问题,叙述了皮科拉受到的虐待和遭遇,显示了黑人妇女在当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本文将结合《最蓝的眼睛》,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命运。在人生的道路上,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莫里森曾坦言,佩科拉这一案例的极端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伤残并制造伤残的家庭。本文利用鲍文家庭系统理论解读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旨在呼吁广大读者对原生家庭的影响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物哀"理论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被认为是较少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本土性文论,本居宣长在相关著作中对"物哀"作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解释。叶广芩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个人经历十分丰富,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日本故事》记录了她在日本学习期间研究"二战"题材的所闻所感,在叙事上与"物哀论"有契合之处。本文从"感物之心"与"感事之心"两方面分析叶广芩的"日本叙事"。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0年出版的小说《盲刺客》以其独特的后现代叙事视角被广为研究。叙事方式一方面有报道新闻故事和记实现实主义的权威,另一方面有讽刺性模仿和公开声明的虚构气氛,呈现出一种文化精神分裂症状态。本文通过对叙事方法中时空压缩的表现方法和大叙事与小叙事的解读来解析《盲刺客》中叙事方法的精神分裂性,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阿特伍德在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母亲河》中,何振基先生以对祖国大地和"母亲河"象征的故乡故土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执政党的无比忠诚和充分依赖以及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自信,艺术地刻画了两代人几个家庭的坎坷生涯,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展示中国当代生活的缩略图。由于小说的叙事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本文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探讨文本是如何巧妙地设置叙事矛盾,通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展开方式、女性角色定位来展现叙事张力的。  相似文献   

7.
《无声告白》开篇设置悬念,在解开悬念的过程中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条线索并行不悖、明暗对比。在日常叙事的美学观照下,行文细致周到,情感内敛克制,编织出一幅跨年代、跨种族的家庭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8.
从打工文学到科幻小说,从现实主义写作到"未来现实主义"写作,王十月的创作发生了转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王十月的新篇科幻小说《子世界》进行叙事分析,即叙事内容风格化,仍彰显"爱"的主题;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使小说具有"科幻"色彩。通过对《子世界》的文本叙事分析,进而探求王十月创作转型背后的困境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2,(6):165-168
《将军族》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重要代表作品,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两极化"的叙事方式,即在作品中充满了过去与现在、年轻与衰老、悲与喜、崇高与渺小、堕落与升华等对立的因素,这些对立的因素共存于文本中,使小说在情节发展、心理刻画、意蕴表达、风格情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艺术张力,意义丰盈厚重。  相似文献   

10.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自问世以来便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批评者也多从文化和语言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但是,看似简单的叙事背后却隐藏着阿城的苦心经营。仔细琢磨作品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便可以发现阿城对人物塑造及情节把握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在《论语》和《孟子》的文本范围内对"敬"字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通过"敬"与"礼"、"恭"、"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阐明"敬"的丰富意涵。"礼"是"敬"的外在显现,和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存心之礼",即道德主体对"敬"的内在意向落实。"敬"的内在含义比"恭"更深远,孟子将"恭"和"敬"内化为一体,提出了内外一致的要求。对"敬"与"礼""恭""尊"的细节差异分析,展示出儒家的真正内在心灵要求与实践功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申丹教授提出的叙事视角理论,以选择性全知视角为切入点,分析《慈悲》中丽贝卡为颠覆男权制和建构女性话语权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进而解读叙事视角对建构女性话语权的作用,彰显莫里森普适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3.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经典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学界对于《周易》思想探讨已久、成果甚多,但很少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而"气"的思想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阴阳二气""精气""气之感应"三个方面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诗歌,《离骚》中出现的许多人物、名物给我们理解其深刻内涵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彭咸"便是争讼颇多的一个人物。《离骚》中,"彭咸"是否为投水而死,并没有充分的文献依据来证明,而巫彭、巫咸也显然并非彭咸。另外,后世所传的篯铿、彭翦、老彭等,都是因为时代传承而成为彭祖的不同称谓而已。彭祖与彭咸是否为一人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两者都是忠贞贤达之士是没有疑问的。本文就"彭咸"之争议来源、屈原投水与彭咸是否有关、"彭咸"究竟为何人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离骚》中的"彭咸"。  相似文献   

15.
正APEC北京会议留下的,除了会议达成的各项成果,还有难得的蓝天白云。这种美丽令人神往,同时发人深思。人们关心的是,"APEC蓝"能否保持下去?"APEC蓝"到底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11月初的北京,现出了久违的蓝天。一些网民称为"APEC蓝",意为转瞬即逝的美好。事实上,本次蓝天与APEC确实息息相关。环保专家指出,我们看到的APEC蓝,是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两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6):186-191
<正>沈从文的《摘星录》和《看虹录》一直是沈从文研究中的疑案。几十年来,人们始终没有看到据说收录这两篇作品的《看虹摘星录》,最后连是否真有这本书也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后出版的《沈从文文集》收录了《摘星录》和《看虹录》,事情似乎有个结果。但读者和研究者又心生疑惑:两文在1944年已受到左翼的批评,被指为有色情倾向,1948年郭沫若判为"桃红色"文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将文工团中男性团员和女性团员的生活展露无疑。不同于以往对生活表现的作品,小说《芳华》将以往遮掩的年轻的身体以各种符号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细节将身体的美感、病态与特定时代的心理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将性别、政治、权力三者统合,淡化了政治苦难和战争苦难,不仅表现出作家对已逝去的芬芳年华的追忆和怀旧,更是用青春包裹了对时代、权力、政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20.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