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论作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当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时因中西文论语境区别、中西文学差异等原因使文本阐释出现偏差。本文立足于西方文论,从理论本身寻找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偏差原因,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问题,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寻找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具有多元性,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充分地发挥语文材料对学生的熏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符号论美学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多元解读,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一、多元解读应充分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章意义的解读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阅读教学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解悟。认识这些重要性后就要做到:一、课堂学习学生要实现由学“答”到学“问”的转变;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对文章进行评读,互赖促进;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求知的快乐;四、尊重学生情感,正确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同步与差异的统一;五、鼓励学生养成健康时尚并富有个性的审美观;六、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正常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下文本的阐释由于跟随西方文艺理论的脚步,难免会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应该坚持时代性、民族性和整体性的本土方向,并将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体会中华民族特色、学会整体性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应避免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既然把"文本阐释"视为一种实践活  相似文献   

6.
阅读鉴赏一般是指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的一种心灵上的美感,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同时它也是与一种客体的作品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一种审美认识的学习过程。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同样的阅读文本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同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围之中,所引发的一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感应,当然,作者所触动的思维流程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也会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构建的知识也就更不同了。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还原语境、提纯撮要、联想生发、提问导向是我们在进行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时的重要策略,这五个读解策略从五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入点,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教材解析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多元解读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焦点,在于其赋予了文学解读更自由宽泛的理解维度。读者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可以透过作品的写作时代、历史背景和更加丰富人性的感情因素,对作品做出更有个性的阐释。主要对中学语文阅读材料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如何合理地进行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0.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文本的意义具有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离开不文本阐释。当下语文教育界非常强调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在无形中出现了过度阐释文本的现象。语文教师教学时要反对给文本打上特定的时代标签,应该尊重文本的文化语境,重视课堂的多元民主。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坚守住文本阐释的方向,使文本回归本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持续进行中,无论是课堂形式还是课堂内容,构建中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化呼声高涨。中国当代文本阐释在西方当代文论的基础之上,正在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在多元化课堂氛围下对中学语文文本作出正确的阐释,我们对文本阐释要坚守的底线是什么,成为了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文本解读具备了个性化解读的特点,但出现了政治化、功利化的趋势。其实,文本解读其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足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古诗篇幅短小,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在阐释古诗时,我们应当采取开放的、多元思考的方式,以诸种视角融入对古诗的理解,从而激活对古诗的深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个性体验以及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念。当前,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在取向还是方法上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极深,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语文的阅读应当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瓶颈,通过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及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不断提高当前中学阅读文本解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元解凑”这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转变了旧有的观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可是教学实践中,由于理念上理解的偏颇,对多元解读的过分推崇,导致部分教师对文本“多元解读”产生误解,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形式替代潜心的“读文悟道”;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