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从艺术文物发掘与研究史的角度切入,对民国时期陕北、晋西北地域东汉画像石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史进行系统梳理。受当时新近传入的现代考古学学科影响,一些学者对该领域的探索也不再限于对出土考古材料做金石学意义的著录、风格描述与考释,而是开始从探究考古遗存的整体空间角度入手,全面记述与分析出土墓葬的地理位置、墓葬建筑形制与材质、画像石在墓葬建筑中的布局、考古出土其他文物之特色等一系列问题。种种迹象似乎都在预示着学界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的整理与研究即将步入新开端。  相似文献   

2.
先秦古礼,女子无爵,女子封爵应起自秦时。但秦时女子爵位,多为封君之号,而女子得封侯爵,却在西汉初年。本文就着重分析在高祖至孝文年间切实可考的四位女性侯爵,即鲁侯奚涓之母、阴安侯顷王后、临光侯吕嬃、酂侯萧何之妻,总结受爵者在身份和封爵方式上的共性,反映汉初社会对女子封爵较为宽容的态度及当时女性在高等爵位继承上享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的是教女子怎样做淑女、贤妻、良母;以[汉]刘向《列女传》、[汉]班昭《女诫》、[唐]宋若华《女论语》、[明]徐皇后《内训》、[明]王相之母刘氏《女范捷录》等为典型代表的女教书受到"自天子至庶人"的广泛重视。自上世纪初以后,在反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传统贤妻良母观念被当作封建糟粕而遭到否定和抛弃,传统女教书也基本上被束之高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西汉有三种鼓吹乐: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短箫铙歌和横吹。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横吹始终作为乘舆武乐来使用,直到东汉章帝建初以后,以之给赐边将军,横吹才获得了军乐的身份。正因为它从四品乐第三品黄门鼓吹乐加入到第四品短箫铙歌乐当中,这才使得短箫铙歌也获得了鼓吹的名号。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所以内容驳杂,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原本曾分别隶属黄门鼓吹乐和短箫铙歌乐。就乐器组合来看,鼓吹最初指箫(长箫)与鼓合奏的乐奏形式。西汉武帝时,它兼指以胡角和横笛为主要乐器的横吹曲;东汉章帝时,它又兼指以箫(短箫)和铙为主要乐器的短箫铙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鸣笳以和箫声的鼓吹曲,大约形成于和帝永元年间;这标志着汉代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与汉武帝时代新兴的短箫铙歌在东汉中后期逐渐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居是中国一切传统建筑之根源,具有强大的文化附着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民居不断汲取着新的文化内涵,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向外传递着连绵不断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中国民居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晋城位于太行山的南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明清经济,使这里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民居。根据晋城的地理环境、城镇布局,分析了晋城古村落形成的原因,概括和总结了晋城民居的布局、形制及不同建筑的相关特点,进而深入地研究了晋城民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还对与晋城民居有关的民俗与社会现象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了解到晋城醇厚的民风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以及勤劳务实的晋城人民对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孟子.尽心下》"二女果"之"果"字,历来多被解为"侍奉",其实"果"应该是"倮"字(即"裸"字),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帛书的记载,舜精通房中术,说他"以二女赤体自侍",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此,释"果"为"倮"("裸")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琴赋是中国古代音乐赋中的重要门类,自汉至清历代不绝。汉魏六朝是琴赋的发轫期。此时期的琴赋数量众多,文采斐然,但皆为体物之作,旨在客观真实地描写古琴,具有固定的创作程式,陈陈相因,渐趋僵化。唐代是琴赋的新变期。较前代琴赋而言,其新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吟咏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创作主旨从体物到言志,赋体从骈、散到格律化。而唐代琴赋具有借题发挥、寓意遥深的特点,是典型的说理言志之作,与汉魏六朝琴赋及唐代其他乐器赋大异其趣,颇为独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根源是科举试赋制度在中唐的确立,同时也与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崇高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管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看寺     
孙侃 《文化交流》2006,(3):81-83
山西的佛光寺和南禅寺,是国内仅存的唐代遗留建筑物,这样古老的建筑在亚洲堪称第一。山西省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佛光寺和南禅寺均在台外,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北10余公里的佛光山之中,南禅寺则位于五台县城西15公里处的李家庄村附近。汽车翻过五台山主脉拐入一条简易公路,忽见在一处峁梁的背后,赫然显出一座恢弘寺院的清晰轮廓来,这就是佛光寺!相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当年北魏尊崇佛教,在开凿大同云冈石窟的同时又在五台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接着又开始兴建佛光寺。至唐…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省中西部,有座叫兰溪的江南小城。它素有"钱塘第一商埠""民国第一县""小上海"之称,是宋徽宗题誉的"天下江南",也是"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的故乡。婺江、衢江在兰阴山麓汇成兰江,一路向北,入富春江,至富阳以下,连通钱塘江。耸立在兰江之滨的兰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商埠贸易繁华。元代诗人萨都剌途经兰溪时忍不住夸赞:"越船一叶兰江上,载得金华一半秋。"自唐咸亨五年(674)建县,儒家文化、山水文化、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此生生不息。如今,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在教学中是枯燥的,但在文化学中却可以是美的。数字美中有一种,姑且名之曰“序数美”,即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可加上百、千、万等)顺序或正或倒完整排列下来,当给它们赋予某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后,就可产生一种很独特的艺术美。在华夏文化中,尤其讲究这种序数美,它是中华民族追求圆满完整、尽善尽美的传统哲学观、美学观和民俗观的一种反映。究竟何为美,历来有不同说法,如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美在快感,美是生活,或对称为美,中庸为美,圆满为美等,东西方美学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标准。序数美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圆满之美,或完整、完全之美。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崇尚“圆”为大、满、全之极限,故《说文解字》释“圆”为“全也”。中国人最喜欢讲“十全十美”,就是说,满十为全,全即美也。因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数字一至十完整无缺地排列一起就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并因此而被广泛应用,从天文宇宙到人文景物,无不存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序数美。本文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作一次综合考察和品赏。  相似文献   

13.
斌杯肤 日前,笔者走访了富春江畔的夔毕他们翻印的这些书,使渴望了解和研乡吾墓生们的平一;」__一_缓直鹭璧套擎集磐,就碧、厦’苦藻属惫一’辛浑云_滋厅石云;.铸在金属器物上。其传播速度与孚寿扮上l卜卜左志湮曝矢门艾d艺拒的左}月侄隔「升_月交日扮簇雪占右分分雇梦去日迷已一未奋云启卜起乌凰献…耐比U寸坑二F二庸召翩价里井一。、、、召旁碗疏」朴白副_山午m令福中国文化的中夕陕人文化的丰厚内涵。雨名袖知采由圣 一—一淤蒸刹i后长孙氏年36岁而崩一官司卜茸所刁霎碳女团比,“上为之坳;一更 口匕谷之犷口卜组l」台.你软裂 、l幼层小卜出泛目白命已矛卜示;,,即蘸嵘自曰}“掀令释行之”防份洲五七寸左*少“L不壬出‘日“田回二日班.卜.一.-一~、二咬一-一一—一尸砂·一一一叫一至玲后杯自翩1手古胡杀叫申干m交丈宙加台什宙科卜}七,二‘动一~-.一一了一一卜~.一’厂’~.-一Z宁云油1、早奋分电子口居光由出甫赫斤于是决定作深人的探索日经人介笔者特地访问了对浙江出版史深有的雕版印刷品。从这则记载还可以推知,(女则》的印刷地可能是在长安(今西安)或长安附近b唐爵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即公元868年),一个 叫王珍的人,出钱刻印了《金刚经沉 是中国较早的雕版印刷品实物,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