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珠球运动是由我国满族人民在日常采珍珠的劳作中演变而来的一项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满族人民创造的优秀体育文化财富。根据珍珠球运动的特点,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珍珠球运动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也可以扩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带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
崔有为  张砾 《文化学刊》2015,(2):139-141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文章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对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和文化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正在不遗余力地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如何既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云南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及重要意义、产业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贵州,简称黔,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融合的民俗民风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植根于不同民族人民在传统耕作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人民更好生活的物质体现和精神展示。黔南是贵州省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的黔南拥有丰富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包括蜡染、刺绣、织布、剪纸等多元化绚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各民族团结繁荣,文化自信带来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化创新产业逐步繁盛,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此,该文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论背景,结合黔南布依族、苗族,以及水族的典型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物质,嵌入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与应用模式,为基于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新思维,从而提升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黔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石林大糯黑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实践经验中发展成独具特色的"石头寨",堪称云南彝族地区的民族民居建筑中少数民族石板建筑的标本。作为特色旅游村寨,糯黑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景观文化特色,对其他民族地区开发传统旅游村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具有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支撑,给少数民族文化构建指明了方向.该文首先简单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及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现状,其次探究了协调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义,最后针对马...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方性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社区和谐的重要保障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生存基础的精神动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社会治理、犯罪防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地方性文化研究为视角,探讨普米族韩规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以及代际间的教育方式,揭示其对构建普米族和谐稳定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华国 《文化学刊》2015,(2):121-125
基础概念的厘定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自"少数民族电影"诞生起就有着所指的模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影视人类学片等都在指称着"少数民族电影",其概念有过争议和讨论,但大多是在"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本体论下进行的。"少数民族电影"显然是类型视角下的称谓,本文以类型方法论初步界定"少数民族电影"概念,并对与之相关联、容易混淆的学科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组成分支,蕴含了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本质上是民族审美意识和理想美感的集中化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指导进行结合,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学生拥有更强的民族情怀。该文首先分析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次介绍了高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和原则;最后从形成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精心设计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组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育中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条件支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经历了发轫、发展、壮大几个阶段,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成就斐然。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究其根源,在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中缺少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深层观照。事实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身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日趋复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虔敬之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自豪之感认同中华主流文化、以开放之态应对西方文化。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基业,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特色体育项目,具有该民族或群体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些内涵和价值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形成"完全人格"和落实"立德树人"。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高校应承担起传承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责任。在传承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身专业特色,选择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避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化传承。高校还应建立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团队,并与地方政府合作,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与流畅性传承。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热潮中,相信所有从事人文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玉平 《文化学刊》2015,(3):170-17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稳定器"、社会的"方向盘"和民族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两者的基本价值追求一致,实践证明两者能够紧密结合,两者之间结合创新的诸多表现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性,即强调德的重要性,将二者融合育人,不仅必要,更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前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保障。该文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明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厘清二者融合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可行性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我国贵州省中南部,紧靠省会贵阳,毗邻广西,既是贵州南大门,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黔南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先民的聚居地,随着各时期的商贸交通,各民族文化在黔南州交融繁盛,由此黔南州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我国生态保护的示范地区,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农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黔南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黔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黔南州具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因此,该文以黔南州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元素,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立足于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以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App,进行特色文化旅游App的UI视觉设计,以期帮助黔南州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族大学生为主的高校就读时会遇到文化难以适应及人际信任问题,进而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不适,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其中,人际信任在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具体来说,文化适应的不同维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方式不同:汉文化适应通过人际信任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而本民族文化适应直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学校的基本使命,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文化传承保护上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该文梳理民族学校、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的三维逻辑,进而分析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观念上的认同与实践中的背离、碎片化的传承与完整性的断裂、师资队伍的薄弱与后备力量的式微。并提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三维一体发展;加强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创新对毕业学生的跟进教育,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省,彝族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典型的拜火民族,可以说,火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随着历史的积淀,彝族有着深厚的火文化,基于此,本文以云南彝族为研究对象,对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尹珊 《文化学刊》2024,(3):104-107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居住着12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自古以来,这些民族相互促进着内部实现凝聚和团结也孕育着独特的八桂文化,凝练出了各民族固有的关键符号。本文将在分析融媒体+环境下民族符号的传播路径本土化,并结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传播本土化路径以提高民族符号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