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确立了“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的战略方针。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走出去,目前中国文化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送出去”阶段,大多数仍然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文化产品在海外总体上仍处于弱势,没有形成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电影、电视剧为例,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国内很多高票房电影和高收视率电视剧都难以进入国外主流院线和主流频道。  相似文献   

2.
郑传寅教授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版),从新的角度全方位地探索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近几年来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学术论著。全书由“民俗文化与古典戏曲”、“儒家文化与古典戏曲”、“宗教文化与古典戏曲”三编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论文索引》是一套学术性的工具书,收集了1817年至1992年初共一百多年来中国大陆及台港的书报刊中有关专题的文献题录,也收集了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有关专题的汉文文献题录,还收集了英法等欧洲国家及美国、前苏联的文献译文题录,基本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考察臧懋循《元曲选》的特点和清代以后对该刻本的接受,随后介绍《元曲选》在欧洲、北美的元曲研究中所占领的主导地位,以及西方应不同时期的需要元曲译著的演变。《元曲选》的底本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明朝宫廷,但是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中六部杂剧的发现使我们得以一窥元杂剧流传的另外一个渠道。一方面,宫廷本应内廷演出的要求常常减少曲词并大量增加科白。宫廷审查还响应禁止搬演帝王的禁令改写杂剧中的"驾"角、减少社会谴责的成分,并加强君主作为政治中心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李开先及其门人编纂的《改定元贤传奇》迎合阅读趣味,保留了十四世纪杂剧刊本中全部的曲词并添加了简短的科白,而现存的六部杂剧中四部都有皇帝一角的出现。李开先本与内府本在编辑方针上大相径庭,但却从两个不同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元杂剧在十六世纪经历大幅改写的案例。要研究元代的杂剧,则需要考察从十四世纪流传下来的本子,即所谓"元刊杂剧三十种"。本文结尾将考察对元刊杂剧和比《元曲选》更早的本子的日、英文译著。这些译本在近年的持续增加有助于海外读者了解杂剧从十三到十六世纪末期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戏曲,从来是群众欣赏的艺术,戏曲的语言,应该是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这就是历代评戏者崇尚的“本色”语言,用文学家冯梦龙的话说“本色者,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综观戏曲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戏曲,其语言都有雅俗共赏特点。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现在拿来阅读,还朗朗上口,舞台演出,观众还看得明白。流传下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中的好戏,也具有这样的特质。相反,有些文人写的雅戏,过分高雅,现代观众既听不懂对白,也弄  相似文献   

6.
戏曲的语言,有念白和唱词之分,念白又有无韵和有韵之分,唱词也有一韵到底与多韵角之分,但是,概言之,都应该有诗的韵味、词的节奏感,讲究韵律。有人把戏曲唱词称之为“能唱的诗”,这是确切的。好的唱词,应该是一首美的诗!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语言,字分四声,平仄分明,韵域广阔,铿锵恢宏,为戏曲语言美的韵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视听艺术,所以,语言自然是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 许多艺术形式是以语言为基石的,但是,因为各自的表现特点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如,电视、电影作为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动作可以表现的内容,应该努力精简语言,而鼓书作为听觉艺术,则要求努力把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综合艺术,其基本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用歌唱演故事需要语言,用道白讲故事更需要语言,连用舞蹈表演故事,在写剧本时,也需用语言表述明白,把演员需完成的动作描绘出来。总之,离开语言,就没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表演艺术,表演是它的重要特征。优美的念白和唱词要和表演结合为一体,才能形成感人的戏。有人把戏曲归结为动作艺术,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的语言,是与演员的动作结合的语言,它应该能够启发演员发挥表演才能,有助于戏里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给演员创造念之、思之、歌之、舞之,载歌载舞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子,句子组成一首诗。这是一个从个别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同样,影视语言中的蒙太奇也有相似的特点,“蒙太奇”原是法国建筑学中的一个术语,  相似文献   

10.
评《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索引》周启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前曾有过现代文学作品语词索引、《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数据库,现在又看到了《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索引》(于曼玲编,广东高教出版社,1992年8月)(以下简称“索5...  相似文献   

11.
陆颖 《图书与情报》2011,(3):129-133
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版本研究为基础,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结合实证性研究与阐释性研究、版本考校与文本比读,以原文版本为源头,重点考察在翻译创作、传播过程中译本众版本的演进关系及背后缘由,最终发现现代翻译文学作品不同版本的不同文本本性,拓展批评解读空间,是相关译作、译家和译史研究的起点,以求对译作、译家得失有准确把握,对翻译史有全面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2.
翻译图书之不同版本的书目关系建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翻译图书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的书目关系的基础上 ,论述了在组织书目的过程中 ,通过分类组织、规范控制和字段连接等手段集聚翻译图书的方法。参考文献 2。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文献专题多媒体WEB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中国古典戏曲小说文献专题多媒体WEB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韩国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韩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很大影响,韩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观念轻视戏曲小说,因而戏曲在过去的韩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更谈不上对戏曲的研究。对戏曲小说的重视是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更是迟至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60年代初,金学生先生着手从事中国戏曲的研究,揭开了序幕,当时从事这一工作的只有寥寥数人。70年代末,随着韩国各大学校增设中文专业,中国文学的研究事业开始振兴,从事戏曲研究的人也不断增加,到了80年代,一批研究成果相继…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戏曲图书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型集成性丛书陆续推出.这些戏曲图书围绕戏曲历史及文献挖掘整理、戏曲传承创新与跨学科研究、戏曲普及推广与对外传播等三大主题深入拓展,推动了戏曲研究深化、戏曲艺术振兴和戏曲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古典戏曲研究,尽管古人已多有论述,有着一定的学术积累,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却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古典戏曲研究是在西学东渐的化语境下逐渐成型的,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通俗学进入学术殿堂。这是现代学术区别于传统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戏曲研究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就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及相关戏曲作的出版,是王国维确立了戏曲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范式,规范着后来戏曲研究的格局与走向。因此,探讨王国维戏曲研究的动机和思路,是揭示古典戏曲研究整体发展方向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徐雪婷 《新闻爱好者》2011,(15):112-113
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基本美学思想与审美方式具体体现在:自然之美与主题的审美情思;"托物见志,缘物寄情";"澄怀味象""以神法道";主体性灵之美;笔情墨趣的抽象之美。  相似文献   

18.
黄璇  李凌杰 《图书与情报》2004,(3):81-83,87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在戏曲文献的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将有清一代深厚的朴学传统与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相结合,相继纂写出了《曲录》、《优语录》、《录鬼簿校注》、《曲调源流表》、《宋元戏曲考》等煌煌巨著,对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可以用各种方式想象社会学,每个社会学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学,作为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齐尔格特·鲍曼无疑是杰出的,他以在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学理论中的工作而闻名于世,其著作<社会学之思>更是-部难得的学术佳作,在本书中,鲍曼在何为"思"与"思"为何的脉络下,巧妙地从个体身边的各类现象人手,用深入浅出的笔调将主要理论家的贡献和对社会学重要概念的介绍编织在一起,以其新鲜而有穿透力的视角一一解读生活话题,为我们揭开了社会学思考维度下的世界.而<社会学之思>绝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佳作,他以社会学视角对当代社会诸多现象问题解读,是当代人尤其是热衷思考的读者难得的启迪性著作.阅读此书,你会倍感亲切,书中所举事例正在我们身边每天发生,正被我们每个人所经历;而阅读此书,你会豁然发现,原本再熟悉不过的每个日常事件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正是我们身处"社会"之中;你更会茅塞顿开,一些你不曾想通甚至没有想过的困惑在社会学思维下,在本书的内容中得到了解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代戏曲目录的分类体系进行总体研究,包括分析戏曲文献在综合性目录中的立类和分析戏曲专科目录的分类方法,由此展开对戏曲目录的分类演变的探讨,讨论戏曲文献如何进入官私目录的视野以及所纳入类目的演变过程,从中总结出作为俗文学的戏曲是如何被逐渐重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