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吕祖谦编纂《宋文鉴》,虽"大抵欲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而不以区区虚文为主",但吕氏所谓"道",实内涵丰富,并不仅限于理学一端;其所谓"治体",不限于北宋朝廷的"家法"和新旧党争的是非恩怨,还寓含着编者对国家社稷的前途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其所谓"文",也不只是论道议政之文,而是更主张文质兼备、事辞相称,以选录名家名作为主,而兼及其它,重视保存文献,反映了其对北宋文学发展面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岳麓书社为适应今日读者的阅读能力,解除文字上的障碍,精选了学术界公认的善本,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汲取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严加校勘、标点,予以白话注译,这便是当代最新注译本《十三经今注今译》。 我们今日读古典文籍与古代人读经有根本的不同,不是为了仕途利禄,是为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然而古代文化典藉浩如烟海,一部《四库全书》近四千种,若加上《续修四库》共有8500余种,是不可能卒读的,即如张之洞为儒子们开的必读书目称《书目答问》一下就举了2200种左右。他还说:“诸生当知其约,勿骇其多”,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卒读。《十三经》是古代文化的源头与精华,乃是一部集我国主体文化即儒家文化早期著述为一体,且是儒家百科性质的重要集子,又总起来也只不过几十万字,是部简要的读本,容易使人接受通读。对《十三经》予以整理并加以译注出版,可谓抓住了要点,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翻译家巴金先生是一位世界语老前辈。他从青年时就开始学习世界语,并用世界语写文章,编辑世界语刊物。他一生热情地支持世界语事业。仅从世界语翻译的文学作品就近30万字。许善述同志从国内外广泛收集资料汇编成《巴金与世界语》一书。全书分3个部分:“著作篇”,收录巴金关于世界语的论著和世  相似文献   

4.
《宋文鉴》的编纂凝聚了吕祖谦的文学思想与学术关怀。吕祖谦秉持融会理文的文道观,以编纂《宋文鉴》为契机,致力于弥合自北宋以来文道分裂与对立的局面,对于南宋中期文坛中兴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之功和启示意义。《宋文鉴》是吕祖谦开创的历史谱系学中关键的一环,它将当代纳入其中,通过诗文把北宋一代的历史关节、治体统纪建构在古今连贯、前后延续的历史序列之中,并"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可以说,《宋文鉴》是全面认识吕祖谦文学与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面相,无论在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还是学术史上,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解娟娟 《文化学刊》2014,(4):173-176
《金瓶梅词话》中有大量的山东方言词,有些现在依然被当地老百姓所使用。本文选取现在仍然"活着"的山东滨州方言词,进行归纳整理,考证阐释。旨在使这些滨州方言词有较固定合理的文字记录和较科学公允的义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将语篇重新定义,把同一个语篇中的多种模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多种符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该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为主要理论框架,以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西山草堂图》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画中由绘画发出的视觉行为和由题诗发出的言语行为二者交汇后形成的多模态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的异化理论的探讨来源已久,赫伯特·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科技异化",指出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形势的极权社会,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人和社会都在不可逆地走向了单向度。当资本和科技站在同一阵营时,无产者的力量被削弱,阶级分化之间的壁垒似乎已经无法打破。马尔库塞对科技持悲观态度,并求助于艺术革命,希望为人的发展与解放寻找新的出路。对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汲取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点校叙《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先生《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本文是其卷十四的部分内容,本卷是对日常生活口语中具有鲜明方言土语特征的俗语的训释,体现出以雅证俗,以今言证古语的特点,这一卷位于此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收词很多,占到全书的20%。它其中保存了大量仍具有生命力的方言俗语,如丁个、单崩、趣黑、当戈、拉到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民俗语汇提供了难得的语料资源。  相似文献   

11.
赵静 《职业圈》2007,(8X):114-115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2.
《复综语:形态复杂的极端》是国内开辟复综语研究先河的专书,是马清华教授的团队攻坚克难不断进取的成果。该成果具有开拓创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语言通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书名中的"楼"意象,主要表现为繁华富贵地和花柳温柔乡的双关性涵义,这里面有着丰富的典故内涵。在多种欧洲语言的这一书名迻译中,斯拉夫语的"楼"意象翻译,在表面上显得最为丰富多彩,而其内在则是充分体现出错综复杂的词汇源流追溯脉络和翻译过程中颇具神采的语汇运用技巧。对这一语族"楼"意象的迻译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有别于处理英语、德语等翻译结果的相对简单划一,更有助于翻译学科的理论构建,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过程某些端倪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国语》和《左传》两部作品都大量地引用了《诗经》的文字,两书的用《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霸道和王道思维的差异。根据《左传》,《诗经》引用必须要符合本意,即赋诗必类;但礼崩乐坏以后,出现了断章取义,随意使用的情形,一般以为这是赋诗断章的开始。根据《国语》,赋诗一开始就有断章引用情况存在。通过对《国语》和《左传》引用《诗经》进行比较发现,《国语》用的是晋国版本,而《左传》用的是鲁国版本,二者和今本《诗经》皆有一些差别。《国语》以晋国为中心,记载了天子治国和曾经称霸过的诸侯国的相关语说,代表了霸道时代人们的历史文化态度,和《左传》的王道思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孔子家语》今译为例,基于"语内翻译"理论探讨了典籍今译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出了典籍今译的四个原则,即目的原则、忠诚原则、对等原则和接受原则,总结出了"语篇分析→注释补偿→译文呈现"的典籍今译三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社会发生了变化,语言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道歉表达为例,着重从性别、社会阶层、待遇关系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道歉表达与性别、社会阶层及待遇关系联系密切。另外,与现代语相比,近代语中道歉表现更加丰富多彩。除现代日语中经常使用的「御免なさい」「すみません」「申し訳ない」「失礼」「悪い」等表达之外,近代语中还出现了「失敬」「懺悔」「慚愧」等新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事物时,每个人都有各自有对事物的理解,因此采用不同的视角,影响言语表征结果,最后影响交际效果,因而研究视角差异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法或句法层面上,而应深入心理认知层次。因此,本文尝试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解释视角差异,以《堂吉诃德》语篇中的视角差异为例,剖析不同视角产生的心理认知因素,旨在解决交际中因视角差异出现的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9.
丁璇  温晓亮 《文化学刊》2023,(12):167-170
本文选取概念功能作为理论框架,对TED演讲语篇《Life balance》进行了及物性分析,考察了该演讲语篇的及物性过程分布,并分析了其过程类型所实现的语篇功能,验证了将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理论运用于日语演讲语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何琳 《生态文化》2010,(2):37-37,4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杰出篇章.是小说诗词中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描绘大观园中林木景物的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