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62年施行文化财保护法开始,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没有人可以否定韩国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在拯救和保护濒危无形文化财方面的巨大贡献,然而也必须承认,尽管成绩显赫,韩国无形文化财政策的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副作用,甚至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分两个部分梳理和分析韩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前半部分谈历史经验,从政策运作的时代划分考察制度的核心内容的变迁;后半部分谈教训,考察制度执行过程中突现出来的三大问题:无形文化财制定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原型问题;传承保有者的文化权力化。  相似文献   

2.
从1962年施行文化财保护法开始,韩国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没有人可以否定韩国无形文化财保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在拯救和保护濒危无形文化财方面的巨大贡献,然而也必须承认,尽管成绩显赫,韩国无形文化财政策的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副作用,甚至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分两个部分梳理和分析韩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前半部分谈历史经验,从政策运作的时代划分考察制度的核心内容的变迁;后半部分谈教训,考察制度执行过程中突现出来的三大问题:无形文化财制定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原型问题;传承保有者的文化权力化.  相似文献   

3.
1962年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半个世纪里虽屡经修改,但原形主义始终是制度的核心理念。然而,无形文化财制度艺能领域所认定的文化原形却先天不足,大多是在备战全国民俗竞演大会过程中人为创作的产物。这种"伪民俗"被无形文化财制度赋予话语权后,使真民俗的生存举步维艰。21世纪初原形主义引发的诸多弊端受到民俗学界激烈批判后,"典型"概念取代"原形"成为无形文化财制度的新理念。但由于法规制度本身的运作逻辑,"典型"最终沦为另一种"原形",引发新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王元媛 《兰台世界》2017,(Z1):80-81
<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千年来的璀璨文明。无形的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生产、生活发展的轨迹,延伸着祖先的记忆,并创造着未来。它是民族的标志,是维系民族、社会存在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1]。传承是非遗的基本特性,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延续让人们可以从民间口传及技艺的无形活态文化中,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历史。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妥  相似文献   

6.
浙江戏曲传承人口述史和数字档案是研究当代浙江戏曲生存环境和传承状况的重要史料,如何采用口述历史和建立数字档案的方式,对浙江戏曲传承人的戏曲活动和传承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寻绎、探究,对于深刻揭示浙江戏曲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困境,抢救、发掘当代浙江戏曲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采用集传承人口述、影像记录、传承人年谱、传承人数字档案为一体的综合记录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和保存浙江戏曲传承人戏曲活动史料,是保护和抢救戏曲遗产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门概念,现有研究多从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外部因素切入进行了探讨。应该说,掌握特定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人是活态保护的核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键和元点应该是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空间,以传承人为纽带链接遗产存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肯定传承人基于"身体"而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艺、信俗,在情境化的言传身教中完善传承机制,并在身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沉淀为可共享的知识形态,从而实现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能够被识别和有序传承,进而扩大传承人群规模,增强遗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民间文化传承人档案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的现状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特殊作用三、建立民间文化传承人档案的必要性民间文化传承人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在民间文化师承断代严重、濒临灭绝、急需抢救的情况下,寻找民间文化传承人,为其建档,并运用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民间传承人图文影像档案数据库,使优秀的民间文化存活下来,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这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传承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是摆在文化部门和档案部门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以保护社会记忆为己任的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使非遗成为"活"的文化形态,对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确保非遗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信息化建设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对非遗传承人信息库的建设路径展开研究可以使湖南省非遗以传承人为核心展开保护工作,有助于湖南省非遗的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2010,(2):105-114,158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以宗教为基轴展开的,始终潜藏着"靖国参拜"与"信教自由"的悖论。将无形民俗资料改称为无形文化财纳入指定制度,内部动力是神道联突破政教分离原则的企图,外部背景则是世界遗产条约中文化景观这一子范畴的增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与民俗学对"文化"的认识相龃龉。信仰的文化遗产化,可能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人权,导致信仰、信心的躯壳化,并带来其他学理、伦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苗大雷 《文化遗产》2015,(2):93-102,158
走进日常生活的妙峰山香会组织研究改变以往研究见"俗"不见"民"的方式,从时空、传承人和社会结构三方面分析了香会的价值追求、传承状况、社会关系及交往。研究发现,妙峰山香会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却始终与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形影相随。香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类型和多样化价值追求;香会传承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方式,传承人表现出守护传统的积极传承、守护传统的消极传承、发扬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的消极传承等四种不同特点;香会的社会关系及交往体现在贺会、行香走会和日常交往中,表现出明确社会结构特征。当前妙峰山和香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正发生新变化,妙峰山研究的深化要走进香会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持续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2.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传承保护制度的推广和商业元素的介入,使得以往传承人群体内部被遮蔽的冲突凸显出来,并形成传承技术冲突、人际关系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等三大冲突类型。究其原因在于,非遗传承过程中为了克服"公地悲剧"而导致"反公地悲剧"行为的产生,由此深陷基于产权而来的权、责、利合一的陷阱。为有效化解群体传承人冲突,需要从宏观上厘清非遗知识产权内部所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的关系,进而以此为据明确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三权分置,并协调好非遗传承长期整体利益与短期个人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竟 《文化遗产》2016,(5):12-15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辰河高腔传承人口述回忆的整理及对辰河高腔"文本"中百年来呈现的一些变化,探讨辰河高腔及其传承人的生存、嬗变、发展轨迹与历程,寻求地方戏曲在新时期如何持续发展并继续传承的有效途径。口述历史的表述方式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辰河高腔的延续原因和存在状态,并且可以将口述人的个案放置历史过程中重新加以验证。同时,还应从多学科的角度,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地方戏曲的保存和继承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活态文化在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态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但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却是对人民创造的一种应有的尊重。面对它的急剧消失,作为图书馆,特别是最接近活态文化起源地、传承地的县级图书馆,必须承担起保护的职责,通过文献式保存,研究和开展活态文化活动,唤醒大众的关注,助推传承人的培养与成长,为活态文化的保护与良性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2010,(3):85-90
女书及女书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传承人主体由自然传承人、半自然传承人到非自然传承人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其演变的过程,归纳其演变的特征,总结其演变的规律,为运用适当的手段阻止或延缓其传承的中断提供相应的对策,力图对当下和今后女书及女书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作出一些新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是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个人经验、特殊人才的技能或蕴涵在少数人或普通民众的记忆中并不为文献内容所直接记载的信息资源。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民族文献遗产隐性信息的传承受到了传承人群、社会环境的影响,陷入了社会生态环境改变、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动摇、传承人的文化心理弱化、年老传承人传承方式固化和年轻传承人传承意愿消极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和非遗扶贫空间的建立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非遗产品和精神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功效。总结高校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提出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通过高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式助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发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9.
正传承人介绍~(1):薛宏权,生于1968年,陕西省华县人。14岁学习皮影雕刻技艺。现为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技艺非遗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渭南市民协、皮影协会副主席等。2004年创建"华州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皮影制作、皮影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及销售、皮影戏演出、传承人培训等。公司被先后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陕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等。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及非遗技艺大赛屡获金奖。因其技艺精湛,被上海戏剧学院聘请为专业课主教老师,西安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20.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