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且听风吟》是其第一部小说,也是村上春树早期代表作之一。村上春树多次将自己的小说比作"房间",把写小说比喻为"构造房间"。因此,本文以《且听风吟》为例,对村上春树"房间"的隐喻特点入手,通过论述"房间"象征意义来探究村上春树小说的写作特点,体会村上春树小说中展现出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2.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作家,在创作中,他将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以及历史作为源泉,创作出了多部优秀作品。其中,象征是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将就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阿拉比》讲述了情窦初开的小男生爱情幻灭的故事,通过外部的环境和事物的象征手法展现了男主人公细腻的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实例具体说明《阿拉比》中新修辞理论下"象征"手法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力求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体现文章内在情感,给予译文读者与原文相符的阅读体验,希望对象征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是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段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象征主义最终的表达效果也有不同。作者因为生长环境、成长经历、语言习惯不同以及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各有千秋。笔者就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和美国文学作品《红字》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中让人惊艳的象征手法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5.
苏童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其小说创作一直以精湛的叙事语言、巧妙的隐喻手法、关注成长的主题、展示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见长,形成了独特的小说创作特色,见证着苏童在文学创作中的执著与坚守。本文就以《黄雀记》为例,探讨苏童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唐璜》作为著名诗人拜伦的巅峰之作,诗人在其中用独特的讽刺笔触反映了诗歌创作时西班牙、英国、俄国等各国的社会风貌,其中夹杂着他的英雄主义观、爱情观和金钱观,他用独特的视角、雄浑的气魄和犀利的讽刺塑造了一个独属于《唐璜》的世界。扎根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创作,使这部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英雄拜伦,更让历史铭记了这部跨越多个国家历史背景写作而成的巨作——《唐璜》。本文旨在通过对《唐璜》中独有的讽刺手法的运用进行剖析,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史诗,了解拜伦其人。  相似文献   

7.
“枫杨树乡”是苏童笔下虚构的故乡,苏童将江南乡土与当时时代历史背景相结合,创造出以江南故乡为主或为起点发生的故事以及形形色色鲜活立体的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包含着对传统乡土小说的一种挑战与创新,因此,分析苏童小说的乡土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于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以意象丰富著称,在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金锁记》中,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反复出现,并与人物的内在情感世界产生种种关联。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从三十年前的月亮、下弦月、模糊缺月、明亮而狰狞的月等多种月亮形象分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运用,探究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笔下的承袭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米》是苏童思考和面对人以及人的命运中黑暗面的作品,塑造了一个精神漂泊者的形象;探讨城市带来的人性异化,宣扬一种仇恨主宰的人性恶,发现人孤立无援相互对立的生存状态;引导我们直面灵魂遭遇的困境,触及个体生命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童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推崇、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苏童小说于1992年首次被译介至韩国,最新的译本出版于2019年,27年间苏童作品在韩国的译介经久不衰,共有18部译本陆续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学在韩译介的良好典范,其成功之秘具体剖析为作品的艺术品质、电影的成功改编、译者的创造性翻译、作家的个人宣传。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宠儿》中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色彩在揭示和深化这部作品主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解读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在刻画主人公霍尔顿这一叛逆的少年形象时,作家采用第一人称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相融合的叙事手法,于夹叙夹议中增强了小说"少年侃"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隐含作者塞林格在描写霍尔顿充满世俗的三天流浪生活时不时改变叙事风格,穿插主人公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立体感人。  相似文献   

13.
苏童是一位擅长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且有别于传统女性的另类形象,他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如《红粉》中徘徊于解放与继续沦落中的秋仪、《妻妾成群》中陈家老宅中的颂莲以及《黄雀记》中的仙女,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觉醒年代》用中国传统美学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还原了历史,又描摹了"先驱者们"属于"人"本身的真实情感,剧中使用"隐喻"式的文本拍摄手法,让观者通过自身的学识经验、审美趣味挖掘其中深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15.
苏童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的香椿树街,是新时期以后小说创作序列中极富文学地理学意义的书写,其中涉及的少年的自我想象以及苏童的少年想象,为苏童在当代文坛奠定了少年书写的坐标点。从《黄雀记》中保润偏执的少年欲望出发,观照整个少年书写谱系中的群相特征与精神表达,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被自恋情结支配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程度的个体毁灭。以血腥的暴力书写为入口,不难发现其背后渗透着苏童广袤的南方视界与深邃的少年书写伦理。  相似文献   

16.
张学昕 《文化学刊》2012,(6):173-176
苏童是一位始终在写作上保持唯美品格的作家。这种唯美品格主要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苏童的大量小说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构成记录南方文化的细节和数据,成为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南方、记录人类的心灵史。这些有关南方的记录和想象充满了诗意。苏童不仅给人们讲述了迷人的故事,同时也给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捍卫了小说文体在文化上的尊严,并使小说神圣起来。  相似文献   

17.
王珊 《文化学刊》2023,(2):74-77
在《雾都孤儿》中,哥特式创新手法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对场景的描摹和对城市文化的雕刻上。这种创新手法让整部作品风格突出,情绪饱满。本文从哥特的起源与特色入手,通过对《雾都孤儿》这部作品的哥特式艺术创作风格的分析解读,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创新价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体悟作家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社会,了解并存于世间的善与恶、爱与恨。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阐释在苏童的小说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进入21世纪以来,苏童并未停止对人性的探索,反而以更为细致的用笔去描摹、挖掘人性幽微处最为坚韧的一些质地。本文就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黄雀记》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展开论述,阐述苏童长篇小说中对于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9.
陈映真短篇小说《将军族》创作于1964年,作为他早期的代表作,作品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试从"用喜剧的笔调来写悲剧"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从而凸显作品的悲剧主题,充分表达作者对当时底层社会人物的深切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