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2.
杨帅 《文化学刊》2010,(4):61-63
纵观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想要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需要有赶超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德育队伍自身的局限,即以行政为价值本位的行政化倾向。高校如何不断寻求德育实效的增长点,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从分解现象入手力主去除高校德育队伍泛行政化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的不竭之源。对善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传统善文化的德育资源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善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具体路径,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陈群辉 《职业圈》2007,(4):134-13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应按照中央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高校实际,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跃上新台阶.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策略,供广大德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群辉 《职业圈》2007,(4X):134-13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应按照中央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高校实际,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使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跃上新台阶。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策略,供广大德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中把美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可以改进德育方法、美化德育过程、优化德育内容,对于进一步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效果,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加强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许冬玲 《职业圈》2008,(12):10-11
在德育中把美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以改进德育方法、美化德育过程、优化德育内容,对于进一步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效果,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加强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论语》和《学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文献,是古典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生活教育是古典儒家教育思想所蕴含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生活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探究古典儒家教育思想对乐其所学、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等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对修己达人、独立自主、德才兼备等生活教育目标的确立;对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等方法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有一个产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孝道观的具体内涵及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先秦时期,关于孝的论述并非儒家的发明和专利,却以儒家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即使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孝的论述也同中有异。为了对传统孝观念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弘扬,有必要返本溯源,对以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渊源、内涵进行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并从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上,提出了坚持创新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命伦理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先秦时期,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生命态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认生命必然会终结;然而,又不主张轻易放弃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礼""义"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业、道德、留名来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价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资助工作在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德育方面也发挥了许多功用。然而,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资助工作侧重行政化、以管代教,注重评审程序,注重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导致与德育工作二者相互脱离的情况,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些困境。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资助体系德育功能不足的表现,并就如何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保训》自公布以来,有关简文中出现的四个"中"字引发的争议就未曾间断,先后出现十余种不同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学勤先生等简文整理者所持的"中道说",即将"中"解释为一种抽象的近似于儒家中正、中庸、中和等观念的道德理念,是后世儒家道统说"道"的滥觞。虽然"中道说"相对于其他各说具有更强的整体解释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保训》之"中"的传承与儒家"中道"传承的关系方面,具体包括《保训》的传"中"序列与先秦儒家"中道"传承顺序之间的矛盾,以及《保训》的传"中"方式与先秦儒家"中道"传承方式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保训》中的"河"与上甲微的儒家圣王身份,以及《保训》中"求"与"假"两种特殊的传"中"方式,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  相似文献   

15.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德育工作的加强.目前高职院校就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各显其能,但成效不大.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点表明了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文章从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制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德育理论与实践也证明着开发隐性课程是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吕海军  顾玉军 《职业圈》2007,(4S):231-232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辅导员在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以军事思想、军事文化、现代国防发展历程、军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等为内容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厚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召时代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教育方式及内容单一、教育主体和客体不对等、受教育者的复杂性等现实困境,弱化了军事理论课教育实效。基于此,高校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开辟新路径,建立"微平台",培养"微队伍",强化"微内容",加强"微军事理论课"探索,以增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五年制高职教育,尤其是其德育实践过程中,是当前五年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五年制高职德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五年制高职德育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五年制高职德育工作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化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典籍,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对当代的德育起着一定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借鉴《颜氏家训》的育人原则和思想,对学生的"三观"及思想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与素养并存的全面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王一茗 《文化学刊》2023,(12):147-150
敬业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以仁为业、专注务实、精益求精等内容,体现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儒家敬业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相契合,能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提供思想引领和实践驱动,将儒家敬业精神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多渠道相互配合,通过提供教育培训和导师指导,宣传优秀典型案例,建立实践记录和奖励机制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质量,展现当代青年志愿者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