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波 《文化学刊》2015,(3):137-138
李白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除了诗歌,李白的辞赋同样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李白现存古赋八首,除《剑阁》《明堂》《大猎》为大赋之外,其他五篇皆为抒情小赋,其抒情小赋以"时间"和"生命"为主题,既与抒情小赋的传统继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与李白诗歌中超越时间和生命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3.
《蹈海索马里》是王久辛先生继《狂雪》《大地夯歌》《香魂金灿灿》之后创作的又一篇军旅题材长诗。诗歌以雄浑豪放的情调传达出一种跨越民族界限的悲悯情怀,祈祷索马里民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全诗在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作者对民族信仰、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为诗歌的深层情感增添了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4.
谷卓达 《文化学刊》2023,(3):200-204
新批评派主将布鲁克斯是悖论研究大潮的潮头,他曾说:“悖论的语言即是诗歌的语言”。由于悖论具有特别的、充满哲理的特征,所以成了诗人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的工具,在玄学派诗歌和一些现代诗中屡见不鲜。本文从新批评派的发展、悖论的理论渊源和含义入手,以布鲁克斯《精致的瓮》为立足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找寻并分析《精致的瓮》中涉及的诗歌作品以及其他诗歌作品中的悖论修辞,并归纳出悖论的几种基本类型,总结悖论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商是我国中唐诗人,现存刘商诗116首。通过对其用韵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归纳出27个韵部,并将其韵部与王力先生考证出的"隋—中唐"音系以及《宋本广韵》进行比较,可知刘商诗歌用韵除了个别的出韵、异部通押和异调相押外,与当时的语音情况基本吻合,这些特点可为研究唐中期诗歌用韵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佳 《文化学刊》2015,(4):79-8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歌颂,婚恋就是歌颂的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的阐述,将纯真与质朴的感情展示出来,表达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渴望,映射出当时社会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代女性在爱情观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园诗话》作为袁枚的主要诗论著作代表,其中蕴藏着他丰富的诗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思想。《随园诗话》体现了袁枚的诗歌创作观点:首先,袁枚的诗歌创作原则包括诗贵新颖、诗以巧成与诗重立意三个方面;其次,袁枚要求诗歌的创作主体应具备博识、善悟的能力且以真性情作诗;最后,袁枚强调在诗歌表达方式上要做到"真"和"活"兼用典得当。袁枚的诗歌批评思想主要体现为在进行诗歌批评时不区分具体时代、提倡唐宋并重的评诗观以及看重能够使人动"情"或者极为有"趣"的诗作。因此,袁枚的《随园诗话》重点突出,反对诗歌复古模拟,批判诗歌过于雕琢,主张要重视诗歌的真情实感,对后世诗歌理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地提升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 ,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 ,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 ,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 ,高扬人性 ,肯定性爱 ,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但他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诗、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少年情怀的诗朱生豪的文才从诗歌开始展露。1927、1928、1929年,嘉兴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上分别刊载了朱生豪写的三首诗歌《城墙晚眺》《柳荫中》《雨丝》。这是现在找到的朱生豪最早的习作。  相似文献   

12.
《采菽堂古诗选》选入了先秦至隋代的各类诗歌,是一部清朝颇有影响力的诗选集。《采菽堂古诗选》诗歌的选录体现了陈祚明与其他诗选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本文拟借由《采菽堂古诗选》选录的女性创作的诗篇和表达女性情感的诗作,聚焦探究陈祚明对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对日本古典文学影响最深远的诗人,日本和汉文学都从白居易诗文中汲取营养,和歌理论也不例外。文章以纪淑望译纪贯之所作《古今和歌集序》和慈円《文集百首》为例探讨和歌理论对白居易诗论的受容。《古今和歌集序》完全模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论部分的结构和语言,并化用其诗歌理论概念,虽未能完全融会贯通,却也是次有益的尝试;平安末镰仓初的慈円在《文集百首》跋文中也吸收了白居易晚年以世俗文字结后世佛法缘的文学思想,在选录白居易诗歌时多关注其表达人生虚幻、生死无常以及通过佛教来拯救人生苦痛的诗歌,昭示着镰仓文学对白居易受容的新风向。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文学火焰考古:中国女性文学传统源起与疑难章若雯《中国文化》第15、16期略论古典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王岱英《中国文化研究》3期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中国女性诗歌概观王珂《名作欣赏》5期试论古代女子诗词作品中的苦闷情结吴秀华《河北学刊》5期略论《诗经》中的女诗人方正己等《吉林师范学院学报》6期蔡文姬《悲愤诗》的创作郑平《语文学刊》3期爱的困扰与半娼式恋情——《全唐诗》女冠恋歌透视黄世中《东方丛刊》4期试论唐代女诗人薛涛王玉梅《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期鱼玄机考略梁超然《西北大学学报》3期论鱼玄机诗夏春…  相似文献   

15.
伊沙作为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立足生活本体和经验本位,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个体思考,通过口语化的语言、解构性的策略还有幽默的风格表达,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深刻的内涵。他在诗歌《回答母亲》中设置了多重对立模式,在时间上呈现出过去与当下的断裂,思维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背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与距离化,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16.
张慧琴 《文化学刊》2015,(4):206-209
上官昭容的诗歌代表了初唐诗宫廷诗的辉煌,也开启了盛唐诗出游诗歌盛况。作为中宗朝鲜有的巾帼诗人,她的诗歌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考释和研究。她的出游诗代表作《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当中有很多语词值得作进一步探究和考释,也为进一步研究其诗歌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于春秋时期息夫人的事迹,《左传》《吕氏春秋》《列女传》中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其中,《左传》的记载较为符合历史原貌,《吕氏春秋》中的相关片断属于传闻异辞,《列女传》中的论述则是经学话语背景下的产物。依照《左传》所载,息夫人被虏入楚,与楚王共育二子却始终"未言"。后世的阐释者对于"未言"二字给出了各种解释,从而建构起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文本,息夫人的形象也有所差别。历代歌咏息夫人的诗歌,虽然大多都基于《左传》,但诗人也表现出同情、谴责、嘲讽三种不同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歌中,在人们熟知的蒋士铨《京师乐府词十六首》之三《象声》以外,还有不少描写"象声"与"口技"的作品,为我们考察口技这门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些诗歌作品本身,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都值得我们予以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含蓄》比较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表现,主张诗歌创作要用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司空图诗歌艺术形象具有"不拘于一格"的特点,另外,其诗歌意象中具有"取"和"收"的辩证思想,作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具有"万"和"一"的辩证关系。司空图将这两对辩证关系视为"诗家之极则"。直至现在,它们都具有极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诗经·蒹葭》为切入口,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咀嚼和文本的细化分析,结合古今大家的释读,找到诗歌本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尚礼求贤、含蓄悠远、上下求索。同时,笔者通过纵向剖析,以文学作品为佐证,发现《诗经·蒹葭》包含的传统文化密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后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本文结合相关作品,阐释了《诗经》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