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早期西方哲学中关于崇高感的论述和考察,着重结合康德关于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理论,试图分析巴洛克风格中所展现的崇高感,及其具体的实现形式。本文从两个方面:关于崇高感的一些描述与界定,巴洛克风格中的崇高感展开论述,简要描述巴洛克风格所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体验,力图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与优美这一对审美范畴,体会其在巴洛克风格中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无用之用论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论,分析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的美学观,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王国维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三个领域进行了批判。第一,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意志只有"外化",才能成为有限的意志,才会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第二,在对于"权利"的理解上,黑格尔认为康德只认识到了外在方面,其对于权利的划分是"混乱"的,反对康德将婚姻视为"契约"。第三,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动机"说会造成一种片面的主观道德,主张动机和结果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杨关鸣 《文化学刊》2023,(3):125-12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前有所谓“前马克思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他深受西美尔、新康德主义与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体现在《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以及《小说理论》三部主要以文艺形式为研究主题的早期著作中。《现代戏剧发展史》和《心灵与形式》深受西美尔与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小说理论》则在承袭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古希腊史诗与近现代小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学,且在最后表达了对于超越当时社会生活形式的新文艺、新世界的期待。只有研究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背后的哲学向度的变化,才能更好理解其马克思主义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小说写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反讽与戏仿现象,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本质特征之一.本文由此入手,进一步深剖"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传统经典叙事宏大性及崇高性模式的消解和拆毁,以试图发掘出"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写作观念的深刻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解读,认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出路所在,应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广泛在实践中予以综合利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剖析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渐进更新论、整体设计论、文化传承论、发展协调论和社会支撑论,并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解读,认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出路所在,应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广泛地在实践中予以综合利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剖析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渐进更新论、整体设计论、文化传承论、发展协调论和社会支撑论,并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自由问题是康德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康德的自由理论是贯穿康德三大批判的主线之一.同时也是康德的哲学理论中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康德的自由理论是为其道德理论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艺术直觉对象有一个从哲学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化的过程.这其间,从老庄的"道"论和形神论,<淮南子>的形神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钟嵘的"滋味"说,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对事物内涵的探索逐步深入,也从哲学本体论渐次过渡到审美意境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直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肯定。女主人公凯特开启了精神找寻之旅,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要素一元论"是恩斯特·马赫作为科学哲学家的基本理论观点。他继承了近代经验主义的传统,由康德出发再返回到贝克莱和休谟,在不断批判继承的过程中强调"要素"的非本体性。他将要素区分为并非各自独立的三个种类,以此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具体学科门类统一起来;受生物进化论和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其还将思维经济原则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清末以来移植西方文化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法学方面突出表现为法学理论难以有新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有无"法学"的实质论、形态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当代法律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功利主义学派力图要像消灭害虫一样消灭知识分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孟子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理论.孟子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观入手,从社会分工合理论、"劳心"劳动论、知识分子工作职业论和知识分子精神论等角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知识分子论,为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的理论存在和社会存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其悲剧人物不乏崇高之美。然而,崇高的背后是残酷的鲜血,是无辜者的牺牲,人性在成全其崇高的同时,也遭受了无情的泯灭。如果过分强调"仁义"而忽略"爱",这样的崇高是令人敬畏的,也与古代圣贤的原意相违背。本文从悲剧集中体现着崇高、程婴换子、易牙烹子献糜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赵氏孤儿》中程婴形象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6.
哲学自其出场就天然的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哲学形态的不断演进,同时也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不断演进。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是从"知识必须符合对象"到"对象必须符合知识"的转变,是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康德的独特哲学视角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对今天哲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七年开始的文学革命,为中国小说创作、小说理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小说观念、小说内容、小说形式、小说技巧得以全面革新。戊戌变法时期由“新小说”开始的量变,到五四时期终于演发而为质变,实现了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飞跃。郁达夫曾将这一变化称为“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我们则称之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战争》用细腻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女性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生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本文在了解"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及研读和品味该小说的基础上,从主人公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两方面来阐述该作品蕴含的女性成长与反思观念。  相似文献   

19.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结合当下社会背景,总结归纳了当下国有能源企业青年思想的动态.通过国有企业的现状以及青年员工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影响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的意义,在其中进一步说明青年对该国有企业的意义.从中摘出需要阐述界定的概念,将理论基础"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与文章研究课题的关系做了说明.再从完善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青年思想引导的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