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工智能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人们会对人工智能在生活中引起的社会和心理变化感到担心。麦克尤恩通过《我这样的机器》这部作品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需要重新考虑当人们面对比人类更像人类的机器人时怎样与科技和谐发展。本文旨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人类和机器人之间伦理身份的变化,探讨伦理秩序混乱导致的伦理困境,理解人类和机器人所做出的不同伦理选择,从而探索和思考人类未来可能面对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2.
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国际传播领域的广泛讨论。关于此类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成为国际传播知识生产的前沿领域。从内容生产力的提升到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再到潜在的伦理和法律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着国际传播的生态转型。以中国为方位,紧抓技术创新的机遇,建立审慎的规制体系,积极加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球竞合场域,推动其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正向力量,成为亟需研讨的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原文解析,得出在理论层面,要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文明时代发展规律研究当下社会,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外民族发展问题;在现实层面,要尊重私有制历史消亡规律,反思婚姻家庭伦理冲突,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尊重国家历史消亡规律,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深度伪造、聊天机器人与个性化推荐等人工智能代表性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国际传播进入了智能时代。国际传播中的污名化行为也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新的趋势与特点。人工智能技术直接提高了假新闻制造的效率,并拓展了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加剧了国际传播环境的恶化。在新冠疫情、美国政治与俄乌冲突方面,国家间的污名化行为更加突出,这表明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可能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与误判,恶化公众间认知。在这种局势下,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提高各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协作水平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5.
ChatGPT的出现预示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已现。这种具备脑力劳动替代意义的通用人工智能引发全社会的效率革命和思维革命。在文化领域,通用人工智能将促使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革新文化创作和传播方式,帮助人们无障碍理解不同文化的作品,促进文化融合,并有助于实现虚拟“地球村”或全人类的元宇宙。与此同时,通用人工智能也带给文化领域大量的挑战,如弱势文化边缘化、人才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和话语权争夺等,还可能出现大量的道德与法律、偏见与歧视、事实扭曲和混乱等问题。要平衡创新发展和风险治理关系,建立健全配套体系,为人工智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物的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产生了异化现象,对人类造成一定影响。人工智能的异化使人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劳动异化、价值异化和权力异化。破解人工智能异化问题应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从自然平台到数字平台,从现实到虚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均有较大程度的变化。作为科技、文化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随之产生。在此视域下,对网络文学进行探索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就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做简单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常江  罗雅琴 《对外大传播》2023,(4):27-31+53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重塑国际传播格局和生态的变革性力量,广泛应用于跨境信息采集,以及跨境内容生产、分发和人机交互等环节。在技术、市场和政治三重逻辑的相互嵌套下,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实践深度融合,呈现出传播大规模自动化、公共空间平台化和治理数控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效率与公平、机遇与风险、流动与控制三对矛盾始终存在。据此,应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出发点,推动国际传播观念和伦理体系的革新,并以此观照变动中的国际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诱发了新的刑事风险,对人工智能的刑法规制方法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在处理涉人工智能犯罪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犯罪工具,也不能太过超前,通过新颖的方式从理论上架构一种解决方法而忽略了社会实际问题,贸然赋予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地位。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尚不足以打破现有刑法体系,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进行源头治理和全方位调控、出台和完善司法解释等方法防控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朱鸿军  王涛 《对外大传播》2023,(12):13-16+21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适逢ChatGPT推出一周年之际,通过对过去五年国内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研究的议题、成果和脉络的系统回顾,发现国内的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人工智能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中的人工智能两大研究主题。其中,前者力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后者则回归传播研究的本质,力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应用风险与负面效应的最小化。鉴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偏向、缺乏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研究增加人本主义关怀,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背后人的价值、自由、尊严和理性;增加经验和实证类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尝试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实现叙事和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李雪 《现代企业文化》2022,(19):124-126
文章主要从加强问题导向、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以及促进资源整合三方面分析“互联网+”视域下国企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从转变传统教育培训思维、调整教育培训模式、优化教育培训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构建多元化培训考核机制等五方面探究“互联网+”视域下国企干部教育培训实践路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观念涌现,为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步伐,国有企业需要借助干部培训工作强化干部专业能力和新兴技术应用能力,强化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工程为人类提供福祉的同时,也存在着侵犯个人隐私权、威胁人类安全、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等工程伦理风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大数据拥有者伦理责任意识缺乏、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不完善以及大数据应用中的工程伦理风险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在大数据的应用中可以从强化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责任、完善大数据应用的工程伦理准则、健全大数据应用的工程伦理风险评估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降低和防范工程伦理风险,使大数据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3.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原创游戏产业不断暴露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现象,面临“道德恐慌”危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舆论抨击。本文从电子游戏伦理建构视角出发,以游戏内容的伦理失范以及应对策略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游戏叙事、游戏规则、游戏视觉三个方面进行伦理失范现象分析;探索基于道德渗透的游戏机制,使娱乐设计与道德设计机制深度融合;倡导高校游戏专业伦理观的培养及实践路径,据此为建构游戏创作伦理提供参考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于儒家伦理的讨论,需要和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经过了百多年来的发展之后,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的家庭、社会、政治伦理规范和伦理观念,是我们讨论传统儒学纲常伦理体系所具有的现实伦理基础。这也是我们的讨论不同于清末民初时期伦理观念的中西古今争论之所在。对于儒家伦理,汤一介先生的伦理思想和儒学实践是我们继续儒家伦理问题探究的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16.
史菲 《文化学刊》2008,(6):64-67
本文就当今网络文化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探讨,揭示出网络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的不同,并确立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以期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汤姆·布坎南的家庭伦理意识、阶级伦理意识、消费伦理意识和种族伦理意识方面的探究,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虽然经济已处于高度发展的状态,但其伦理意识的改革仍然呈现出了"相对滞后"的特性。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仍然主导着美国社会主流文化。验证了新兴的社会伦理意识形态想要取代传统的伦理价值观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生态世界观是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世界观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晚期阶段兴起的文化批判思潮。它以反现代性的方式,发挥着优化现代性结构、拓展现代性边界的作用。生态世界观对自然“内在价值”的鼓吹,与对同性恋、女性、儿童、少数族裔、殖民地等“边缘”权利的鼓吹一样,联系着后现代思潮解构现代性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抑和专制的努力。儒家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由于“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表现出和西方现代性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无限发展观,儒家认为应该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机械论自然观,儒家坚持自然和人的生命世界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伦理性义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儒家和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之间具有了相互呼应之处,并为我们从生态世界观的视角诠释儒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人工智能凭借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工智能在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该文主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技术要素得到有效的创新性融合,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微博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在当今社会的公民自由表达和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微博舆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形成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伦理问题,如诚信缺失、权利失衡、行为异化等等。从根源上看,这是由微博主体的原因、微博技术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还需要在微博主体的伦理意识养成、微博技术的正面中介调节和社会引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