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菽反对偏向绝对客观或绝对主观的本质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对象不能仅限于艺术,要树立整全审美对象观;他还提出从审美同时性与审美时机化把握审美生活;认为美育有助于塑造敏捷、触时机而发的动态完满人格。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是一种或然的、非直接逻辑推导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美育的兴发作用是中性的观点。此外,他从手段与鹄的角度阐发美育的功能,既批评蔡元培夸大美育功能的倾向,也从美好生活这一教育根本目的角度提出美育是教育归宿这一卓见。  相似文献   

2.
无论写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表现最突出的要算文艺作品了.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集中表现在艺术中,所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因此,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作为艺术美的文学艺术是和美学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艺术的审美本质应从主客体关系中去把握。马克思艺术理论认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体存在,而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对应所产生的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决定的。审美关系是主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对象)相互对应形成的。审美主体在感知和理解审美客体时,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关系,主客体进入同构关系之后,不再是原来独立存在的事物,而变成了这种同构关系产物。艺术创作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旨在用"艺术否定社会"来探寻一条审美救赎之路,抗拒资本主义社会的同一性和工具理性,实现人性的解放。分析该命题涵盖的美学思想和意义,对并其可行性进行探讨,会发现该命题虽然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但仍然对艺术和审美具有一定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5.
审美理论是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它是渗透着一定观念要求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想象。它以具象性区别于一般理想,又以意识性区别于社会发展规律。审美理想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产一的,但又经由情感的驱动,通过审美想象和幻想这个中介,表现出英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对现存审美关系和审美对象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人类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形成一种超越功利目的关系状态,具有形象和情感的双重表征。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既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更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电影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电影作品的一种方式,也是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电影艺术的物质媒介与主体的审美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从主体角度看,在近代大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人类把征服大自然的科技成果引入审美领域,把自己的知识和愿望积累并结晶在物质材料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全面解放了人的感性审美器官。另一方面从客体角度看,以摄影机为核心的机械装置确立了电影的本体论,创造了具有电影审美价值的银幕艺术形象,制约着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特殊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电影艺术普遍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死亡的出现是烘托气氛、引导剧情、埋下伏笔的主要手段,电影中死亡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出电影拍摄的质量,还体现了导演的死亡哲学意识。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也越来越体现出思辨的倾向,在审美表现与哲学意识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从死亡即是回归自然、死亡是对生命的救赎、死亡是壮阔的归结、死亡是瑰美的重生四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死亡哲学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价值的消费分为现实中审美价值的消费与艺术中审美价值的消费,后者是单纯的审美消费。就其作为审美价值的消费而言,它与非审美价值的消费有明显不同。首先,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精神消费,消费中不减值反而增值;其次,与某些非审美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再次,与其他价值的消费相比,审美价值的消费对消费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更专门的要求。审美价值的消费也就是审美价值的接受和实现,是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消费者的精神力量。审美评价是伴随着审美消费所发生的一种主体行为,是主体对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等所作的判定、鉴别、批评、论说。审美评价必须在审美消费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评价标准是个历史性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此在:论艺丛札》是作者十余年来从事文艺研究与写作的部分论稿合集,涉及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电影理论、诗学和美术史等诸多研究领域,是一本跨越理论与现象、传统与现代媒介和中西艺术文化的艺术学研究著作。作者诸葛沂将本书分为"理论""电影""诗歌"和"艺术"四个章节。"理论"这一章为全书定下了研究基调及作者的研究偏向,即要从现代艺术的救赎论、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面对社会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就艺术教育中如何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学生心理需求,将审美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潮流所做的深入探究。本文探讨目的是:一、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日益紧密关系的前提下,为艺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之在进入就业之前,兼备一种认识人生,理解社会,投入生活的精神素质。二、促进艺术教育思想的改革与教学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美育代宗教”。在德国学习德国古典关学的学术背景和执掌北京大学的教育背景,让他有机会在现实中实施他的审美主义思想。这表现为进一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蔡氏的美育思想里面也出现了对科学机械主义的批判,这使他的审美思想和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潮完全取同一步伐,从而与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家一起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汉语审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3.
“西部”作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是西部电影与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分野。在西部电影中,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在创作实践中对“西部美”进行了最为充分的挖掘,“西部”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中,除少数影片外,“西部”本身在影片中并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仅仅作为影片中人物生存和活动的环境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写意油画沿袭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维方式,善用写意、表现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即使在绘画中也体现出明显的东方意蕴。意象,作为主体对客体主观反映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本是中国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意”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理想,“象”是主观感受在内心形成的一种映像,是没有物质化的、非现实的意识存在,其类型与主观思维方式和图形化的结果息息相关,意象构成了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作为非现实的物质形态只是流于可想而不可视的意识层面,将意象转化为可视的形式符号,使之从心理层面上升为实在的物质层面,成为具有物质外观的真实存在,意象才能成为艺术作品。探索意象在油画创作中产生、物化、物态化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意象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67年,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发表其对极少主义的“物性”批判,重构了后现代雕塑艺术与观者的关系,认为特定艺术场域的生成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是否为物的先决条件。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艺术史家阿洛伊斯·李格尔对19世纪末现代文化的批判中,他亦从艺术媒介的质料特征出发,批评了将风格史等同于技艺进步论的理论模式。弗雷德与李格尔的物性批评着眼于艺术作品膜拜价值的消逝,将一件图像的制作视为可触、可感之物的生成过程。回到李格尔的文本,可以考察现代具身理论的源头,而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评,则代表了具身性概念在当代艺术批判中的一种辩证法式演绎。  相似文献   

16.
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方法,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思维方法。然而,在艺术表现多元化的今天,小说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种"陌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显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拓宽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匮乏的当代中国影坛,贾樟柯独特的电影风格给予了广大观众最真实的体验。本文将从贾樟柯与其电影作品的纪实风格、作品中的纪实美学特征以及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这三个方面,对其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视域中 ,孙犁的突出成就在于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极大地充实了艺术社会学 ,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整体把握和学理性论析 ,为近代“崇高”保留了必要的地盘 ,为审美主体的人格自塑提供重要的参考。由于自身“审美情结”的强大与心理承受力的偏弱 ,导致孙犁美学转型的艰难性、痛苦性 ,也妨碍他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美学汲取必要的营养 ,但与这方面的缺失同时并存的是 :为中国当代文学和美学不加分析地滑向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的含义有二:一是超越现实人格的理想人格,一是超越现实个性的艺术个性。审美主体的出现,意味着由普通的人转化为审美主体,这包括现实人格转化为理想人格,现实个性转化为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0.
异化与审美之间存在一种二律悖反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反相斥的,但在客观现实中又是可以统一的。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实践,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反抗异化的主要方式。若没有审美对身处奴役中的人所实施的拯救,异化世界中的人若失去了自由体验的滋养,异化的现实中若没有审美的发生,人类将在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