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芳 《学前教育》2014,(6):39-41
1岁左右的婴儿听到音乐已能做出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如随节奏点头、摇头、拍手等。个别婴儿甚至可以伴随音乐“舞蹈”,跟着音乐叫上一两句。亲子音乐活动多数是家长带着宝宝进行被动感知、身体空间位移,宝宝在与家长的互动中,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我们可通过以下有效策略进行组织:设置情境,切入音乐脚本;故事转换,理解音乐内容;动作演绎,表现音乐元素;角色扮演,感受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选择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文章试图分析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提出文本的选择应该是译者与作者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旦作品具有可译性,它就会自觉的呼唤翻译,并在自己的全部读者中寻找合适的译者.作者对译者的选择具有偶然性.译者对作者的选择必须以其感知能力为前提.译者与作者之间相近的天赋是完美译文诞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徐方 《考试周刊》2007,(14):37-38
在四种语言技巧——听、说、读、写中,听力是在学习初始阶段最重要的技巧。本文通过阐述听力理解与可理解性输入之间的关系,指出可理解性输入对提高听力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维吾尔学生汉语声调听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可理解度实验。实验考察不同汉语水平的维吾尔学生汉语声调的可理解度。实验发音人为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的维吾尔学生以及汉族播音员。实验听音人为不同汉语水平的维吾尔学生90名(高级,中级及初级各30名)以及实验对照组汉族学生30名。可理解度实验表明带有维吾尔口音的汉语对维吾尔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就更容易理解,对第二语言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在维吾尔学生汉语四声声调的发音中,二声与三声的错误率高于一声和四声。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作活动,能够激活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故事创编活动能为孩子的想象插上高翔的翅膀,给孩子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并带给他们无限的创意和快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故事转述为路径来探寻非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性.研究发现:1.“不要求”组的口语表现与其他三组显著负差别,“不提醒”组的口语表现好过“要求组”与“不要求”组,“提醒组”的表现好过“要求组”与“不要求组”,且均数差为正,“要求组”与“提醒组”与“不提醒组”负差异;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高中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敏感,而对于“诱导法”、“部分重说法”似乎更迟钝些;3.在“被要求”学生看来,教师的“重复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董理 《考试》2009,(3):104-104
笔者阅读了陕西师大出版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年第四期的《(-∞,0)U(0,+∞)是一个区间吗?》一文(以下简称文①),有几点想法,在文中作了详细阐述,愿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9.
音乐游戏是根据音乐的性质、特点,制定出符合音乐节奏、情感等要素的游戏活动。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指挥、促进和制约着游戏活动的开展,而游戏动作帮助着儿童更生动、形象、具体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获得情绪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化学学科理解是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认识。从“本原性问题”出发,启发“本原性思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本原性理解”。沿着“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一“本原性思考”路线,逐渐形成对某一化学知识点的“本原性理解”。“结构化”是将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关系形成关联结构的过程,即“结构”是“结构化”的结果。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的方法有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基于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素养为本”的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本原性理解化学核心观念,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初学外语的人会感觉到外语与本国语差异实在是大。用以表达相同意义的词的声音和书写形式大相径庭。尤其是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用语言学术语说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然而当进入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新的感受 ,不少英语学习者也觉得汉英之间确有相通之处。本文谈谈对英语词语意义理解的有趣的体会 ,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有些许帮助。这里所说的词语包括词和成语。对词的理解的有趣之处即词引申义的重合现象。汉语、英语词中 ,单义词很少 ,多义词占绝大多数。对汉语中词的多种意义的把握是较为容易的。而对英语词的多义把握则难得多。汉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说明建立旅游形象的必要性,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可感知性和不可感知性特点的分析,提出旅游形象定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李淑侠 《成才之路》2011,(21):67-67
小班幼儿动作发展较差,节奏感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音乐经验还比较少,根据这些特点,小班在音乐活动方面应以律动为主。一、带领幼儿进入实际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在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学习"打鼓、吹号"这一模仿动作之前,我们先让幼儿观看本园哥哥姐姐们为庆祝国庆而练习打鼓、吹号的活动,幼儿会对哥哥姐姐的这一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看得非常认真、仔细。待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再教他们做打鼓、吹号的动作。这些孩子由于进入了生活的情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克拉申(Krashen,1989)输入假设理论以及Swain(1985)的可理解性的输出假说,通过对其概念的阐述以及分析,本文讲详细论述可理解性输入,输出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故事转述为路径来探寻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性,研究发现:1.故事转述中“要求-不要求”、“提醒-不要求”、“不要求-不提醒”组口语表现有显著差异;“提醒-不提醒”、“要求-提醒”、“要求-不提醒”组学生的表现没有差别;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老师跟常用的“诱导法”、“重复法”反应更敏感;3.教师的“诱导法”有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故事转述为路径来探寻非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可行性.研究发现:1.故事转述中“提醒-不提醒”、“要求-提醒”、“提醒-不要求”组口语表现有显著差异; “要求-不要求”、“不要求-不提醒”、“要求-不提醒”组学生的表现没有差别.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非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老师常用的“重复法”、“明确纠正法”反应更敏感;3.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部分重说法”有利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可能会终身感激父母或一位老师,即使我们从这个人那里学到的物质性的知识逐渐丧失了其适切性。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样的事实:我们从一位伟大的老师那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体现和代表知识的老师的行为方式——生活热情、严于律已、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思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的目标2指出:5~6岁的儿童"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能自编自演故事"。为了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水平,选择了幼儿喜爱和熟悉的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引导他们根据奥尔夫音乐《Lai Lai》中悠闲的A段表现母鸡的"幸运",快速和骤停的B段表现狐狸的"倒霉",运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富有创意地表演出母鸡萝丝去散步却不知狐狸尾随在后要捉它的一系列险象环生、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尝试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角色特点,自主地用动作表现出对故事情节和音乐的理解,体验自由表达和创意表演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活动过程】 1.通过晒宝贝、讲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自己是有价值的。 2.通过写小诗、画动物,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是独特的,接受同学们的肯定和鼓励。  相似文献   

20.
肖尧 《新作文》2013,(5):58-61
我近日过得比较忙乱,大概是由于刚刚开学,各种事情纷至沓来的缘故吧。我这个人向来固执,许多习惯不容更改,于是便也依旧在各种事情之中抽出时间看书写稿。上周末去图书馆赶稿,一个全新的故事在心里蠢蠢欲动。在键盘上疯狂打字,往事也依次浮浮沉沉,煎熬有,兴奋亦有。疲惫之际,看看周围的人:我右手旁的女生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