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利用"微元"使规律从不能用变为能用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的处理,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正>眼下,在一些物理资料[1][2]中,经常出现用所谓的"物理原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题目,而且多是证明题,根据物理学中的一条物理规律或物理原理去论证某个纯数学问题的正确性.由于和传统的数学证明相比,这种论证过程看似更"简洁"、"独特",所以,该方法常常被证明者自誉为"鬼斧神工",并认为是自己"发现"了大自然暗藏的"玄机".殊不知,所有"运用物理原理证明数学问题"的过程,都在犯逻辑推理中的循环论证错误.我们不妨  相似文献   

3.
<正>微元法是把研究过程或对象分割成许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先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累加求和)或物理思想处理,从而实现化曲为直,或使变量、难以确定的量变为常量、容易确定的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瞬时速度在人教版必修1教材第1章第三节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分时,教材采用这样的观  相似文献   

4.
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策略自我提示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理问题解决过程和解决策略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通过教会学生熟练应用"思维策略自我提示卡",充分发挥元认知在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统摄、调节和监控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独立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物理中常会遇到一些变力做功的问题,尤其在高校自主招生的问题中时常遇到,此类问题通常不能按常规的恒力做功方法进行求解,但可以利用微元法巧妙地解决.一、认知微元思想,了解微元法求变力功的思路(一)认知微元法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它将研究对象(物体或物理过程)进行无限细分,从其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即"元过程"进行讨论,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对这些"元过程"进行必要  相似文献   

6.
朱勇 《物理教师》2012,(7):35+43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的物体一样也具有"惯性",平时反复的训练、测试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使学生习惯于凭已有的经验和固定的思路来解决类似的物理问题;同时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模糊不清和对物理规律的一知半解产生了知识的缺陷,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题"时跳不出原有的"框架模式",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全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那么,物理概念教学如何实施,才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呢?一、预设物理情景,提出物理问题,创建物理概念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即创设物理概念的教学情境引出物理问  相似文献   

8.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下)的"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中的渡河问题,教材是"根据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解的,笔者认为此解法没有充分体现本节的意图用"向量有关知识研究物理中的相关问题",特给出此问题的向量解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雪林 《物理教师》2012,(12):17-18,24
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引领对于学习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链"教学不仅可以突破物理教学的难点,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促进教学研究活动走向深入、引领物理教师专业成长.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构筑"问题链",必将在物理有效教学方面向前迈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支架式"教学是在构建主义教学模式的深度影响的重要产物,将其有效运用在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将学生比作高高的"建筑物",通过将教师的"教"比作为建设建筑物提供的重要"支架"。因此,为了渗透支架式教学理念,主要从巧搭物理问题支架,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答案的欲望;巧搭物理实验支架,促进自主探究物理事件发展过程;巧搭物理评析支架,有效架起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三个方面入手,简要探析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科的特点的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正>物理学习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涉及一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结果或讨论其物理过程范围的问题,此类问题通常难度较大技巧性强。所谓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决"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思维,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当然的研究内容。"问题解决"的一般顺序为:确定问题;"问题表征";计划解决方案;执行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等。其中,"问题的表征是重中之重",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物理习题解答中有效的"问题表征"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3点:丰富物理图式;分析物理过程;运用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等效",顾名思义,即"效果相当".等效法,指在解题中,在效果相当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变换为简化的等效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的思维技巧,使问题得到简化,便于解决.  相似文献   

15.
"慢镜头"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通常应用于影视艺术中.如果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慢镜头",则可以延长实验中的时间,延长实际实验变化的运动过程,巧妙突破教学难点、清晰建构物理概念、完整经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一道物理题就是一个物理故事,故事中有人物、有事件、有空间、有时间,所以在一道习题的设计与编写过程中,可以更多地把物理与社会、物理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背景,这样的习题就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理解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习题教学,让学生体会物理世界的"真",去发现物理世界中的"美",去体验人性中的"善",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并借此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杨旭英 《成才之路》2012,(27):44-44
正《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可以看出,物理课程的构建注重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从生活中学,用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达到对实际问题分析、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考察",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实际问题分析、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笔者认为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关键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学生构建模型的情况,直接反映其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会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从而起到巩固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同时使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实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与物理学习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物理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物理课堂。一、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