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arsam认为里芬斯塔尔的作品是一个"神话",从而引出了对于纪录片作品的另一种读解.神话曾是远古人类生活的真实存在,是人类对于自己所不了解事物至诚的信仰,当这样一种情结存在于纪录片制作者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便会带上神话的色彩.对于里芬斯塔尔和伊文思的作品,任何简单的褒贬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因为神话是一个熔铸愿望和事实的复合体.热衷于仪式化场面的表现是这类纪录片最为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伊文思一夜之间名誉扫地,背上骗子、宣传家、荷兰的"里芬斯塔尔"等污名。他认为摄制组成员有意对他隐瞒了林彪事件,对他们大发脾气:你知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的朋友在国外有多难吗  相似文献   

3.
伊文思一生的纪录片创作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为世界正义与和平事业呐喊助威,二是自我心灵与精神探索的个人化抒写.本文以其经典作品<雨>和<风的故事>为文本,探析了伊文思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个人化抒写.纪录片通常以真实、客观、零度情感为要旨,伊文思的个人化探索无疑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战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月,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带领摄制组来到中国,他此行目的是拍摄一部关于中日战争的纪录片。到中国之前,伊文思已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导演。凭借实验性纪录短片《桥》(1928年)、《雨》(1929年),他在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显示出才华,1936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西班牙的土地》,在积累了实地拍摄战争题材纪录片经验的同时,也坚定了他用影像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决心。伊文思此行的目的,是用影像记录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下遭受浩劫的中国,获取世界各国的同情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蔡银花 《大观周刊》2012,(19):34-35
《愚公移山》这幅画是徐悲鸿1940 年所作,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到1940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实行全面抗战,就是在这期间创作出来的,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克服困难,战胜日寇。  相似文献   

6.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7.
刘洋洋 《新闻世界》2012,(6):208-209
纪录片《海洋》从多线索的主题出发,运用独特的拍摄手法与视角,结合音乐音响与光影色彩的烘托,对深海世界、浅海世界以及人类世界的相互关系进行解读,为读者真实还原了一个别具风貌的海洋。  相似文献   

8.
齐萌  曾卓昆 《视听界》2004,(5):89-90
《透视人体》系列节目是由BBC拍摄,通过《探索》(DISCOVERY)频道引进到中国的一套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教题材几乎一直是纪录片的必选。用记录的方式讲述科学,有一种权威感,这与科学的权威感是一致的。另外,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之后,再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符合人们对于传媒教育功能的期望,虽然关于传播效果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管怎么说,人们在用纪录片记录知识。在“一切皆娱乐”浪潮的影响下,似乎连纪录片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探索》亚洲网络的中国区副总裁曾指出,将《探索》的节目称为纪录片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探索》的电视片是纪实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9.
刘媛媛  刘威 《出版广角》2016,(14):82-83
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导论》主要阐述了2000年之后电影纪录片的创作情况.从2001年的第1版到2016年的第2版,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中的理论不断进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的类型”“电影世界中纪录片的位置”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央视纪录片《大三峡》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结合、求真与求美结合、纪录与诗意结合以及纪录与思辩结合的艺术特色,是纪录片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1.
12.
张丹 《新闻世界》2013,(9):240-241
2009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海豚湾》运用了大量叙事技巧,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宣教色彩的纪录片。本文分析了《海豚湾》的主题、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4.
李媛 《新闻世界》2012,(6):220-221
近来,8集系列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播出,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好评,本文通过解构《梁思成·林徽因》对史料、解说词和影像三个元素的处理方式,试分析该纪录片的成功缘由,希望能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冯晓婷 《新闻世界》2012,(8):208-209,239
本文通过分析田壮壮2004年纪录片作品《德拉姆》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以及其如何呈现出一个介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藏族村落和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旅游卫视是省级卫视中最早进行频道专业化的,其中一档栏目《行者》中的系列纪录片,以其个人化而非商业产业化的视角,进行个人化的叙事,强调个人发现的大众分享,现实风格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其叙事艺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纪录片而言,纪实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风格,而不是创作的目的。创作的真正目的是创作者借助可视形象解释历史,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以此去震撼观众的心灵;是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关照,实现与观众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本文通过分析纪录片《牧魂》的客体呈现及其对客体与创作者、受众三者关系的阐释,在了解其主题、内容细节、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语言元素等基础上将纪实品格上升为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20.
郭一萌 《新闻世界》2012,(7):246-247
2010年台湾纪录片《正负二度C》一经推出便大获好评,此片结合了西方成功生态纪录片常用表现手法,并在此之上独创了更贴近观众的表述手法,使得此片更便于传播。此片中运用到的独特表述方式更能贴近受众的审美观,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为国内生态传播开拓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