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了探究后发企业组织惯例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规律,追踪动态情境下企业突破惯例路径依赖构建差异化组织惯例的微观基础,架构一个基于资源能力视角下组织惯例生成与演化的理论框架。依据这一研究框架,对飞鹤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组织惯例的生成是组织学习形成共同认知,并在执行异动实践修正下反复交互直至稳定的过程;(2)资源能力作为企业依据环境变动并通过资源管理过程将情境信息内化的重要手段,是驱动组织学习与执行异动交互突破惯例路径依赖构建差异化组织惯例的关键;(3)组织惯例在外部环境刺激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反馈下呈现“操作惯例—搜寻惯例—柔性惯例”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似文献   

3.
知识权力是个体企业对网络中知识资源流动的控制力以及对网络中知识资源的占有而产生的对其他企业经营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源依赖视角下资源依赖—权力的系统分析,研究了知识权力产生的基本要素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以及动力要素知识能力和关系能力对企业知识权力形成的作用机理。对西安市高新区183家高科技企业创新网络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对知识权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企业的知识能力和关系能力在其中起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关系能力在企业知识权力形成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围绕这一问题,桥接了资源依赖、模块化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在资源依赖和模块化的交叉调节下对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基于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模型和模块化协调机制。结合案例验证发现:(1)在以模块为交互载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中,资源依赖能够促进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创新,而模块化既能改善资源过度依赖问题,还能担当创新需求方与供给侧的整合者;(2)模块化可以有效促进需求分析?模块创新?资源配置?组织协同的过渡,且利于确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和策略;(3)基于模块化的协调机制(规范性约束机制、延续性交互机制和架构调节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交互和知识创新,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的持续运转。  相似文献   

5.
郑静静  邓明荣 《软科学》2009,23(9):16-20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研究供应链权力与资源依赖的关系,以及供应链权力实施对于供应链合作绩效的影响,希望从资源依赖角度建立一个框架,来解释供应链关系中不同权力的表现形式,以期为提高企业的供应链合作水平和积极应对供应链权力提供战略参考。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不同资源的依赖,会影响供应链成员选择实施不同的供应链权力;在现阶段,供应链权力的实施对供应链合作并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关系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为此,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为切入点,利用445家深圳A股上市公司2015-202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来探讨外部风险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并探究冗余资源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外部风险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企业冗余资源会显著反向调节外部风险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企业在面临外部风险时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升自身创新活动水平;(3)外部风险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小,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4)外部风险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小,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国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尽量遵循稳定性和连续性,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而企业则需要深入分析国家政策,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张璐  梁丽娜  张强 《科研管理》2019,40(10):207-219
本文选取蒙草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探究企业资源能力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路径,并阐释企业当前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在企业迅速发展进程中,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与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是推动企业资源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企业资源能力的进阶主要受管理认知层发展观与组织行动层分工认知结果的导向行为的驱动,并析出企业资源能力的升级过程为“整合能力-延伸能力-再构能力”;(3)提出“认知-行动-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与企业资源能力演化的内在作用关系,并剖析了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家制造业企业的纵向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应该如何选择与其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并在两者互动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实现能力追赶.研究发现:在企业选择外部知识获取模式过程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识别与获取能力—理解与消化能力—转化和应用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者动态匹配机制为“识别与获取能力—企业并购”、“理解与消化能力—企业合作”、“转化和应用能力—引进专家”;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而后者又会影响企业下阶段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选择与企业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可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中国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提升自身创新绩效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绿色创新的关系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然而,鲜有研究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资源两者共同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本研究探讨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分析外部知识采用的中介作用,并检验市场不确定性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215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正向影响外部知识采用和绿色创新,外部知识采用正向影响绿色创新,且外部知识采用在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绿色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冗余资源负向调节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外部知识采用的关系,市场不确定性和冗余资源共同负向调节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与外部知识采用的关系。此研究揭示了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促进绿色创新的路径,拓展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绿色创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何郁冰  伍静 《科学学研究》2020,38(6):1108-1120
随着技术创新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生态化,企业需跳出单向的竞争或合作思维,重视与外部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背景,探讨了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企业生态位)如何影响其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进而作用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生态位宽度和态势对技术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叠度对技术协同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技术交易、技术联盟)在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都起到中介作用;(3)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匹配对各个维度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吴剑峰  杨震宁 《科研管理》2014,35(12):54-61
技术创新文献对政府补贴究竟是激励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尚无定论。本文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个权变的观点,即认为政府补贴能否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是企业管理层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另一方面是企业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两权分离)。本文对2008-2011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电子、制药和信息企业创新绩效(运用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与其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企业CEO两职合一、控股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对政府补贴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政府的研发补贴政策和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是资源诅咒发生的原因之一。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自然资源依赖挤出技术创新的传导机理,然后利用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数据对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都存在挤出效应;然而,进一步分析则表明,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的挤出效应仅在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地区存在。要规避资源诅咒,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消除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对于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地区来说,就要提高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谢伟  徐萌  王砚羽 《科研管理》2023,44(1):89-99
出口是技术学习的一种机制。尽管先前研究已经识别了出口对于企业创新和能力升级的贡献,但尚缺乏对出口强度与企业创新结构(即不同类型的创新)关系的探讨,导致出口引致创新的路径尚不明确。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论,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中1999—2013年间11 852家企业,验证了企业出口强度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间的异质性关系。这一关系受到政府补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企业出口强度越高,越倾向于进行利用式创新而非探索式创新。第二,政府补贴某种程度上可以弱化出口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比值的负向作用。第三,知识宽度有利于缓解出口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比值的负向作用;同时,知识深度强化了出口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比值的负向关系。本研究深化了基于出口的技术学习理论,验证了出口活动对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为中国企业基于自身资源基础利用出口活动提升企业能力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组织柔性推动技术创新是动态环境下企业关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组织柔性理论和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战略导向的分析框架,并在调研基础上对各假设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能力柔性和资源柔性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柔性对渐进创新起促进作用,但对突变创新反而有不利的影响;而能力柔性对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均有正向的推动作用。顾客导向只能提高资源柔性,对能力柔性没有显著的影响;企业家导向会增强企业的能力柔性,但会降低企业的资源柔性。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战略导向对企业柔性影响的差异,阐述了导向对技术创新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对象,从企业资源编排视角出发探究企业创新链从构建到跃升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适配市场需求、政策规划及服务创新所形成的市场发展导向在企业创新链构建及跃升过程中起指引性作用;企业各阶段通过资源编排积蓄的创新资源和通过关系联结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为其创新链构建提供了资源和关系基础;差异化资源编排行动与关系联结的交互适配过程展示了企业资源和关系权力位置的迭代进阶过程,是创新链模式跃升的资源和关系基础;企业技术随着其资源和关系权力位置从边缘到中心地位的变化实现了跨越,且技术跨越是创新链从“线性反馈式”到“多方协作式”再到“开放融通式”跃升的内驱动力。本文利用资源编排理论拓展了企业创新链研究,依托资源交换的社会关系性和资源动态关联特征拓宽了企业创新链构建及跃升的解释边界,为构建创新链并实现创新链“适时”跃升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6.
赵立龙  魏江 《科研管理》2015,36(5):118-126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案例,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索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的战略匹配关系。研究发现:当企业技术能力较弱时,实施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为顾客提供完备的产品支持服务,能有效增加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绩效。当技术能力较强时,实施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能够与技术能力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更有助于市场和财务绩效提升。本研究拓展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研究的理论边界,研究结论对中国制造企业选择和实施服务创新战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航  陈劲  金珺 《科学学研究》2012,30(6):870-876
 国际化对于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何获取和利用技术资源直接决定高技术企业国际化成败。本文整合资源观、社会网络理论、制度理论三种理论视角,选取“中国光谷”293家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资源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内部技术资源和外部技术网络资源对于企业国际化均具有显著影响。当企业吸引到跨国公司入股时,以及当企业位于政策区内时,企业更能够利用内部技术资源实现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现有文献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高管政治关联是否通过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绩效?依据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观,实证检验了高管政治关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1年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政治关联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研发投资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政治关联导致了较低的研发投资强度,而较低的研发投资强度正是阻碍创新绩效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全面认识政治关联的作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9.
蔡新蕾  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2011,29(9):1397-1405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提高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对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即创新商业化这一过程关注不足。从知识产权理论和企业资源观出发,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独立以及共同对创新商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270家中国企业创新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只分析单一调节作用时,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调节作用不显著。引入共同调节作用后,模型解释力提高,创新独占性和两种专有互补资产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商业化机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