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与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情结,但风格各异,一个是压抑沉闷,显得凝重,充满着对家的强烈的排斥;一个是充满着深深的怀旧情绪,用雍容华丽的文字彰显着“家”中人性的扭曲,透视出“家”中的悲哀与荒凉。文章主要从两位作者的身世与童年经历的角度探讨两位作者作品的异同,从家庭场景在作品中的再现和作品中“母爱缺失”的意象这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母亲”这个词语经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乎已经同一为“伟大、无私、慈祥”的能指,而母亲形象在人类的文学殿堂中也共同具有着极其光辉的神性色彩。到了20世纪,张爱玲以冷峻的目光,重新审视母亲形象,剥去其温情脉脉的面纱,批判性地颠覆母亲神话。张爱玲从小母爱事实缺席的成长经历,使她形成了乖戾的母爱观。她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人间无爱的苍凉哀音。她笔下的母亲形象也一反传统的圣洁美好而变得冷漠残忍.而缺少母爱的儿女们则是“一级一级,通向没有光的所在”。母爱缺失性体验使张爱玲作品有着强烈的审母意识,不仅使现代文学的母亲形象更为立体化、人性化,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时期“恶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先导性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儿童时代的保姆何干在张爱玲缺失父爱与母爱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使张爱玲感到了一丝温暖。同时,张爱玲通过何干的口述在《雷峰塔》、《对照记》等作品中构造出了已逝祖母的形象,与家族的先人建立了精神上的联系,略微弥补了亲情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是一位创作中自传色彩鲜明的作家,源于童年时代爱的缺失,她对真爱充满了希冀,为此,她在作品中对形式多样的爱进行了探讨.在她的作品中,父爱、母爱、男女之爱、博爱、自爱都曾呈现出异化特征,造成了一系列悲剧.她在作品中对真爱充满了希冀,也对理想型的爱进行了构筑.  相似文献   

5.
亨利.罗斯的作品《就说是睡着了》主要描述了在纽约下东区的贫民区里犹太移民家庭中戴维的成长经历。戴维生活在一个父爱缺失、母爱变异的家庭中,这种家庭组合导致了戴维的童年生活变成了痛苦的挣扎。本文具体分析了戴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母爱主题在现代女性作家笔下是重点描绘的内容。冰心在作品中对母爱执著不倦的讴歌使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母爱作家;推崇母职赞美母爱的陈衡哲,她的母爱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徘徊在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冯沅君深陷其间难以突围;而张爱玲的作品消解了母亲形象的传统美感,通过暴露其丑陋展示出畸形的父权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在不同阶段女作家的倾情演绎下,母爱的涵义被演化得丰富而多变。  相似文献   

7.
爱心是在母爱的熏陶下形成的,母爱的丰富与缺失,对作家人格建构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母爱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但不同的时代,包含着不同的观念和内容。本文通过对二、三十年代这个伟大的转变时代的几组作品的分析,阐述了母爱由撕裂而为张扬;由只观照社会的“单细胞”而扩大为整个阶级和民族。  相似文献   

9.
母亲,多么圣洁的称呼,母爱又是多么伟大的字眼!读过不少人写的母亲,其中也包括一些名家的作品,对母爱的强烈和自私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无不包含着浓浓的情感。可我惟独对高尔基写的《母亲》印象比较深,  相似文献   

10.
图画书《逃家小兔》是一部诠释母爱的作品,通过小兔和妈妈之间"逃跑与追寻"的精神游戏简单地概括出了母爱最基本的内涵,表现了母爱的四个特质:不能分离是母爱的最基本表现;喂养是母爱的最基本内容;呵护与温暖的怀抱是母爱的典型特质。此外,作品联系儿童生活实际,通过趣味游戏场景,形象简洁地概括出母爱的特质,可使儿童获得对母爱的深切感知。  相似文献   

11.
母爱一直是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她的新作《孩子的愤怒》背景设置在当代,关注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浸染的社会中,黑人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本文从小说中涉及到的母爱与成长问题切入,探讨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的种族歧视下黑人母亲对孩子的爱,既给孩子留下了一定的创伤,同时又为孩子之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孩子的愤怒》中的黑人母亲形象的探讨,从种族主义分析黑白文化冲突背景下母爱的迷失、母爱的缺失以及母爱的保护三方面,阐释黑人女性的成长与母爱。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恋母情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幼儿童话的主题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母爱的主题,真善美和知识性主题,快乐自由主题。母爱主题主要表现为幼儿对母爱的追寻和作品中母爱的自然流露,真善美和知识性主题则是对幼儿的一种提示,快乐主题又是与幼儿本性的一种契合。  相似文献   

15.
冰心的作品始终致力于博爱思想。在尽情的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的过程中,冰心的小诗也显示出浓重的生态意识。她以轻婉温柔的笔触展现了宇宙、自然和生命本身的魅力,于和谐的大爱之中不断地唤醒着人们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母爱,是一条生命的河,她源远流长,缓缓流淌;流淌中孕育、诞生着人类鲜活的生命。母爱,是扑面的春风,她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吹拂着万物,吹拂着人类的心灵。大地、万物、人类在母爱的春风里觉醒,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田娟 《成才之路》2021,(15):76-77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母爱主题的文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类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旨在为语文教师讲解这类文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10月7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发布会在杭州晓风书店举行.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对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母爱是一种伟大的人类情感,也是儿童文学经久不衰的永恒母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歌颂母爱的作品累代不绝,它们与母亲的乳汁一起,哺育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它们汇集成时代的强音,激励着所有的人奋勇前行.记得冰心奶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有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妈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结果,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用她的面颊抵着小女孩的额头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与情人》和《母亲大人》这两部小说中的母亲都为儿子表现出了极端的畸形的母爱。本文通过比较社会背景,不幸婚姻和自身欲望等因素,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畸形母爱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