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关键性前沿阵地,在培养目标、人才基础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条件,亦有其独特的实施路径.创新创业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重要目的,同时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和检验其成效的重要标准,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承担,践行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服务性,把握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并探索培养方式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诚实劳动意识,培育他们的奉献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2.
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并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理顺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需要进一步优化,有必要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总结高校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提出高校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新思路,实现劳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成为热点。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总体目标,地方高校应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分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在劳动教育中要努力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真正在劳动教育中贯穿“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得教育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为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学生应充分继承劳动人民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传统。当前很多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教育创新能力不足、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工作质量。基于此,探究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了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推进劳动教育系统化与体系化。  相似文献   

6.
贫困生是财经类高校的特殊群体,若要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在物质上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要在精神方面加强励志教育,依据"助困励志"的服务宗旨,构建完善的资助体系,引导贫困生走出精神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财经类高校贫困生励志教育中存在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实践探索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又进一步指出了财经类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加强励志教育的重要性。并从提升教师素质、加强领导重视、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构建励志教育培养体系等方面,探究了财经类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开展励志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劳动教育被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意识、崇尚劳动精神.结合高校劳动教育现状,探索尝试劳动教育2.0提升工程,以建筑学院学生工作为参考,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主题实践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对我国高校现有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挑战,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自身劳动教育资源有限,高校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资源结合方式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我国高校学科教师现有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基于此,研究分析劳动教育因素与高校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专门探讨劳动教育因素的运用方式、劳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促进劳动教育因素充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提升我国高校实际课程建设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但这一体系中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方面出现缺失,成立专门的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机构、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贫困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开展贫困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自助能力都应包含在心理资助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训结合”育人模式,与劳动育人密不可分,同向同行。为此,高职院校劳动育人要以“知行合一”为基本遵循,贯穿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课堂教学全过程、实习实训全过程、日常生活全过程,通过营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氛围、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劳动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深植劳动情怀,煅炼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进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并深层次地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综合人才.在此背景下,探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并详细论述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原则以及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董杰  连晓庆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100-104
开展劳动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内生需求,对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章从劳动内容、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三个方面解读了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涵养工匠精神和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劳动教育为案例,构建了劳动教育的"4321"模型,并从课程、实践活动、文化、评价、师资队伍和特色化劳动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劳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劳动的实践特性和高校的学段特点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有着更为鲜明的精神指向要求,即面对劳动成果的勤俭意识、面对劳动困难的奋斗意志、面对劳动矛盾的创新意向、面对劳动群众的奉献精神。这些劳动精神可以通过高校劳动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劳动实践教育制度的完善、校园劳动文化活动的开展等路径涵育,以夯实劳动精神之基、体悟劳动精神之源、铸牢劳动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既赋予劳动及劳动教育以新的内涵,也使高校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可行性和可能性、育人价值与功能等面临挑战,其实效性有所减弱。然而,这并不意味高校劳动教育在信息时代不适用也没必要,而是信息时代高校呼唤身心融合的劳动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首先要厘清其目的,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在方法与形式上不断创新,加强对人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85-90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素质,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而美国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引领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创业教育模式的解析,可通过培养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和建全创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等方法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上台阶。  相似文献   

16.
全国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和代表。高校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特聘教授,开展“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实现、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需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模式,对我国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从教育部提出了卓越计划以后,我国各个高校都如火如荼的开展工程教育,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便工程教育能够明确目标,重视问题,实现卓越工程师的综合教育培养,合理改革。  相似文献   

18.
当今劳动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积极构建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新时代普通应用型高校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高校应在坚持我国劳动教育历史经验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文章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劳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为切实做好普通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的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构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这一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中小学校适时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加大劳动精神培育的力度,这是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一项可期路径。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精神教育存在功能性异化、渗透性不强、认同度偏差、保障机制偏弱等问题。因此,应统筹协调各方优势资源,优化劳动精神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提高全社会对劳动精神教育意义的正确认识,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劳动精神教育协同平台,拓展劳动文化的传播途径,完善劳动精神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