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96):37-38
矛盾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质,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也不例外。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就是学生的"愤""悱"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的矛盾或有意构筑矛盾,让学生置身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才能激发他们深入细读文本的欲望,阅读积极性才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或者布局谋篇等需要,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整合、超越,以激活学生思维,升华文本主题,并对文本进行深层建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体验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那怎样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呢?发现文本矛盾,引导分析矛盾,理解矛盾中的统一,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文本中的"矛盾"是作者为增强表达效果而有意为之的,它的产生,常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强烈的阅读期待和探究欲望,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一、从遣词造句中发现矛盾在一个句子中制造矛盾,从而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是文本中比较常见的。比如:人教版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本中的矛盾,引领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再度提升。教学中要关注文本神来之笔,在遣词造句中解决矛盾;关注文本精巧结构,在谋篇布局中解决矛盾;关注文本逻辑联系,在体悟内涵中解决矛盾,从而推进阅读教学不断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6.
鲁兆周 《小学语文》2014,(11):44-45
聚焦“文本的矛盾处”,往往会寻觅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什么是“文本的矛盾处”?细读文本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觉得作者有些词语、语言似乎前后矛盾,或不符合文本的语境,或在文本中显得很突兀,让人读来心生疑窦。这些地方,就是“文本的矛盾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个过程往往能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教材选文中的矛盾无所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借助文本的句子矛盾、布局矛盾和内容矛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感悟文本的主题、表达的艺术,主动探究文本;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邱长云 《考试周刊》2012,(70):46-46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方式再现文本知识所描述的背景内容或者人和事物,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理解。从其效能来讲,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知与旧知、理论与实际、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丰富的教学内涵创设良好情境,在有效激活学习状态的同时.在切实可感的“披文入情”和“沿波讨源”下,积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情节,理解文本的立意,感悟文本的情感.领会文本的构思.以接受文本艺术的熏陶,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张淇妍 《学苑教育》2019,(14):38-3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对开展小学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形成对文本或者事物的兴趣,并在阅读中获得自我体验,形成文本、自我、语言的互通,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读"是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只有把读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正>学者潘新和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其精妙之处,把握言语结构的巧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一点,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的言语结构,掌握言语的内在意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提高阅读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情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矛盾点,体验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本中的矛盾点,促使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发现文本的奥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挖掘文本的言语结构,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高二哲学常识教学中 ,如何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学生非常头痛的事 ,且常常是学生以为自己听懂了 ,老师也认为自己讲清了 ,但做题时却又屡屡出错。如何讲清 ?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从概念上来区分主要矛盾是指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主要矛盾是宏观地去看某事物的每一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微观的 ,是深入到某一矛盾的内部。( 2 )从数量对比来区别主要矛盾是一种复杂事物中 ,有许多矛盾 ,…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主问题,学生就能走进文本,体悟语言,涵泳文字。教师应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是既有模糊性又有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所谓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所以在解读文本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一些知识的相关与联系,并以此为契机,采用对比教学,点亮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  相似文献   

15.
"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技巧,扩大了其文本张力,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操作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各种版本的文本。但是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却是不同版本、思维活跃的学生,这时便出现了教师的既定目标与学生的旺盛求知欲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隐性的教学矛盾,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既着重于文本知识的积累,又要充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让学生在现实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中表现自己、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教者,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张力",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心中产生"张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阅读消除"张力",进而完成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本文试结合几则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相似文献   

18.
彭玉兰 《教师》2013,(16):60-6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学生对文本有兴趣。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美国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时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才会愿意读,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想怎样阅读更好,并从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使阅读成为积极享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论说类文本,指的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主张、讲明事物特征和道理的文章。高考选作命题材料的论说文一般包括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论文,也包括杂文、评论等。尽管文本篇幅较短,但学生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总出问题,得分并不理想。如何去提高学生论说类文本的阅读和备考能力呢?笔者认为,既然论说类文本从生活中来,那么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备考也要联系生活,走生活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汤华芳 《成才之路》2011,(32):13-14
立足文本科学设问,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教师可从文本有疑处设计思维探究性问题,巧用联想想象设计思维发散性问题,善用文本知识系统中的矛盾、新文本内容与学生旧有知识经验产生的矛盾、不同主体认识的相互矛盾、新阅读思维与旧有阅读习惯的矛盾等来设计出思维批判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