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2.
也许因为我过分地不相信自己的记忆,我从来不敢把采访本看成“记忆的帮手”,而是把它当做记忆本身。因为经验告诉我: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和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不相容的。因此,采访对象谈的事,不论大事也罢,小事也罢,我总是一点一滴地都记下来。起初,也只是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打算,但是,日子一久,却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于是,渐渐地我就把采访本当作稿纸一样用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乌萨 《新闻界》2001,(2):61
转眼间,30多年的人生历程就这样过了,同学们有的换了房子,有的换了位置,然而,萨古曲惹“涛声依旧”,房子依旧是租的,妻依旧在老家乡里,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自己仍行走在新闻“格子”里,为美姑的稳定与发展报喜。好心的朋友对他说,妻长期在乡里不是办法,年岁不让人,应该去“走走”,何必苦熬在“格子”里。可他总是笑着说,没事,乡里总是有人在,“格子”总是有人爬。他认为自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党培养了他,如今,党和人民需要他当一名记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该好好干。于是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上、言行上始终和党…  相似文献   

4.
山寨机     
小区门口有个小超市,超市里面有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小柜台,无论什么时候去,柜台前都有三三两两的人围在那里挑选手机。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柜台的销售业绩这么好,所以经常凑热闹过去看一下,发现这些手机功能很“强大”,什么MP4啊、300万像素摄像镜头啊、GPS导航啊应有尽有,价格却让人很“寒”,同等功能的手机在商场要四五千元,这里七八百元就能搞定。  相似文献   

5.
“假如我是一个顾客”,“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我是一个乘客”,“假如我是一个……”一些商店、医院、公共电车汽车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行业、部门,都常常提出这样的口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我以为一个新闻记者,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欢读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报道,也应当学习这些部门的做法,时时想想假如我是一个读者,我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6.
胡成业 《图书馆》2002,(2):95-95
胡适说自己一生有三大喜好 ,即“读书、写作、交友”。晚年胡适在同别人谈起做学问 ,尤其是做国学类学问的方法时说过 :“每一部大书都摸过 ,以后知道要什么材料 ,才知道向什么地方找。先要把自己这一行的各种类书、字典、辞典收购起来 ,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 ,这是要紧的工作。像历代帝王的年代 ,汉武帝、武则天都有许多年号 ,从前都是硬记的。历代帝王的年号 ,我可以记得百分之九十五六 ,哪一年号在哪一个世纪也要记住 ,我花了多少的时间 !”欧阳修有“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功夫 ,胡适不少文字 ,很多也是在轮船上、火车上、旅馆中做出…  相似文献   

7.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每个角色都在这个活动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利益最大化.他们要的是“红楼”能给我什么。却没有人在乎“红楼”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方培恩在黑龙江日报当记者,我们常有“共同战斗”的机会。熟了,也就无话不谈。我问:“你当记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已是满头银发的老方毫不犹豫地答道:“抓第一手材料。”这不禁使我想起94岁谢世的苏联著名女记者莎吉娘的一段名言:“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不要把自己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委托给他人,一切都要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10.
一、书店卖书的方式。从我懂事会买书起,就有个印象:书店与一般商店售货方式不同,到书店指名要什么书的有,但很多都是自己浏览一遍,有合口味的随手买一本,没合口味的,就走了。旧社会摆书摊、卖唱本的都懂得平摆单搁放在地上,任人选择,而现在(已有十多年了)把卖书当成卖香烟、肥皂,隔着柜台由售货员支应。要哪个拿哪个。谁好意思三番五次麻烦售货员呢?卖书这一行,向来都不把它看成一般的商店,而是把它看成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书评家在读者看完全书之前,就泄露书中的“惊天大秘密”是不道德的。就像你看延时直播的球赛时,有人把比分提前告诉了你一样。 我保证不会说出序幕里杀害卢浮官美术馆馆长的凶手是谁,也不会预先说破死者用自己的尸体精心设计出的身体符号到底代表着什么,但我不得不转述一下《达·芬奇密码》中的另一个大秘密,好在它虽与本案有重大之利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新闻世界》2007,(11):54-54
一只鹅站在邻居家的卡车后面,全神贯注地看着保险杠上自己的映像。间或,它整理几下羽毛,或者对自己的映像“嘎嘎”地讲几句什么。我被眼前的一幕逗乐了。几个小时后,当我注意到那只鹅还站在那儿时,就感到有点蹊跷了。于是,我好奇地向邻居请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权利     
李凌 《出版参考》2010,(5):17-17
台北街头的标语很多,什么“要保命必须拼命”啦,“保密防谍、人人有责”啦,或是什么“在此倒垃圾者是畜牲XX”等等,这些我都能够理解。有一个到处可见,甚至上了电视的标语,却使我非常困惑: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15.
初做新闻报道工作,往往把精力用在钻研写作技巧上,不注意研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方法不对头,就会走许多弯路,据我自己的体会,起步伊始,要注意“三忌”: 一忌“未会走就学跑”。记得我刚搞新闻报道,看到老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十分羡慕.手痒痒的。于是也拿起笔来,第一次就写了篇三千多字长稿子,是消息还是通讯,自己也弄不清楚,送给老同志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学“乖”了一点,看报纸上登什么,就写什么;別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老同志写诗,自己也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事业常常被人们看作是杜会前进的“哨兵”,而北京日报则为自己的新闻报道也设了一个“岗哨”,安排了自己的“哨兵”这就是“新闻监测”制度。 通过下文的介绍,我们看到,北京日报的“新闻监测”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哨兵”的作用:首先,它告诉报社的编辑记者其他媒体报道了什么,自己缺少什么;其次,它对报社的编辑记者形成无形的监督,让大家看到和兄弟媒体在报道中的差距,从而激发起迎头赶上的热情。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北京日报的新闻报道中鲜活的内容多。为此,我们特编发该文,详细介绍北京日报“新闻滥测”的内容,希望能为媒体同行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相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憾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桐,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富有哲理。实际上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二字也便是一个站着的“我”了!通讯员写作如果太像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这道理跟前面说的那首小诗的写作一样,我对这些也有粗浅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也明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都市人对自己身体清洁度的关注空前高涨起来,全身上下乃至五脏六腑都被认为是需要清洗才够健康、才够时髦,于是,这原本属于个人卫生的事儿也被镀上了一道“时尚”的金边。 人体清洗知多少时尚流行的“人体清洗”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清洗概念:不管是眼睛、耳朵,还是  相似文献   

19.
央视二套开设一个专栏节目,叫“鉴宝”。就是有收藏爱好的朋友,把自己收藏的宝贝拿到节目组,由节目组邀请的知名专家进行鉴定,并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码。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让专家告诉你,你的藏品到底能值多少钱。我家世代贫农,祖祖辈辈都未曾发达过,所以不大可能有什么“传家宝”似的物件传到我跟前。于是,我对“鉴宝”节目一向不大关注。11月15日的“鉴宝”节目我照例没看,倒是我的同事看了,只是不知她家是否有宝。两天后,我的同事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本次节目很有味道,我是应当看看的。原来,一位颇有眼光的收藏爱好者,从废纸回收的商贩手中…  相似文献   

20.
会错选秀意     
超级女声第一届举办的时候,我已经毕了业。听说海选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夜成名的前途远比我从商业社会的底层开始奋斗要轻而易举,于是不无遗憾地对寄予我厚望的朋友说:“可惜我已不是清纯女学生,否则倒可以去搏一把。”这话,朋友们都听糊涂了:“你是不是女学生和参不参加海选有什么必然联系么?”鸡同鸭讲沟通了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把“超级女声”误会成了“超级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