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各地中考试卷中常见的考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根据这一具体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课本中所出现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特别是在中外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要准确记住这些作家的国籍、时代、代表作品以及与作品有关的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一般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以及文体知识。在复习时可对作家作品按中国古代、中国现代、外国分类进行记忆,注意记忆的准确性,不能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阅读     
《中学文科》2008,(10):31-44
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七至九年级的语文课程目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浅易文言文,能借助适合工具书理解其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课文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是碎片化且杂乱无章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较为全面又有效的复习是个难题。文章对"作家与作品"的复习、"文体知识"的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进行了分析,以期总结出复习文学文化常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考点分析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求是: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涉及的选用其作品的作家或者在单元知识短文和课本注释中介绍过的一流作家(这里也包括一些古今中外作家,他们的知名度较高但没有文章入选课文)。应识记涉及的作家的姓名、国别、代表作等,其中部分中国作家还要记住原名、笔名、字、号等。  相似文献   

6.
[考试标准] 《课程标准》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近年来主要针对以下要点出题: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其出处;3.作品中的人物与性格;4.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背景及作家作品相关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考点解说]本考点包括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其代表作、外国作家的国别及其代表作、文学体裁常识等三个部分.考纲要求具体而明确.考查形式是单项选择.但是否会像古代文化常识考查那样,由单项选择到与填空兼容呢?我想,这方面作些准备还是必要的.复习中要注意归类整理课文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  相似文献   

8.
<正>【课标要求】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强调"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是重点学习目标和考试内容。  相似文献   

9.
六、文学常识与名著【考查要点】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知识梳理】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必考内容。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作品…  相似文献   

10.
常开兵 《课外阅读》2010,(12):49-50
文学常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一直以来都被列入中考考试范围。纵观近年来江苏多家城市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不难发现其轨迹:主要考查课文涉及到的主要作家作品知识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阅读的名篇中的作家作品知识。根据以往的考查情况,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本文从题型特点、复习例析、解题指导、真题例析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快速巧解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7—9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  相似文献   

12.
<正>《岳阳楼记》是中考的高频考点,针对其进行备考,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频的考查内容,二是常见的考查方式(试题类型),三是备考的对策。一、高频的考查内容课标里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有如下表述: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能力层级为A级)。这就要求考生对此项内容要有深厚的积淀。对于内容,首先要牢牢把握教材中(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中国重要作家作品,其次要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个性化的生本课堂。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更鲜活、更扎实、更高效呢?一、课前研习,帮助解读阅读教学应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让学生阅读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文章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基本文学知识,了解作家的生平,又可  相似文献   

15.
一、以教材为基点的拓展阅读,重视以点辐射阅读教学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拓展的内容有:1.提供背景,铺垫知识。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或生活实际较远,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课文有特定的写作时代背景,提供此类文章,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2.提供作者简介文章,丰富知识,架好底座。让学生阅读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作品的简介文章,既可以丰富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某些作家的生平又与其创作的作品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知识包括很广:汉字词语、书写朗读、标点语法、修辞逻辑、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表达方式、阅读方法、古诗文知识、写作手法等,繁杂的知识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在《20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只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课标中的“具体建议”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的改版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缕春风 ,它是鲜艳的奇葩 ,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受。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家作品的介绍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 ,我把它放到了主打地位 ,让它从后台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前台。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课本无非是例子的说法 ,课文是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 ,课文是“一桶水” ,而作家作品是“江河湖海” ,课文是风筝的线头 ,而作家作品正是缤纷的风筝。在作家作品的介绍中 ,着重体现作家美好的人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做人与做文的道理。介绍作家作品时 ,我经常变换形式 ,以故事的形式、以话剧的形式 ,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未见减轻。还有许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在多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以课标要求为准则,贯彻落实读、说、议、练四个环节,收到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文学常识,虽是常识,但不少人因没有这样的常识,常犯常识性的错误。从近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可以基本明确文学常识的考查范围:对重要作家的识记,应当以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涉及到的,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为主,以其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作家、作品为次,还应当注意识记一些著名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姓名及其形象的典型意义。对文学体裁的识记,应当以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